鼻咽癌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這些地區是全球最好發的地帶。台灣一年約有1500人罹患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約為女性3倍,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它是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第十大殺手,是僅次口腔癌的男性第二常見的頭頸部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

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合併鼻咽部切片。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因此初次鼻咽切片結果仍未找到腫瘤,少部份病患可能因此需要兩次以上的切片才證實有惡性腫瘤。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顏面重要器官及血管,因此手術完全切除且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幾乎不可能,再加上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雖然非常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轉移,但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還不錯,因此放射線治療就成為鼻咽癌治療的主力。

瀏覽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