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Pancrease Cancer)

胰臟癌好發於中老年人,三分之二的病人年齡高於65歲,平均診斷年齡為71歲,近年胰臟癌發生率也在緩慢上升中。在美國2010的統計顯示胰臟癌發生率排名第九位,但是胰臟癌死亡率排名為第四位,五年存活率僅六%,為所有癌症之末,自1975至2010幾乎無進步。台灣在民國101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中,胰臟癌佔第八位 男性胰臟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八位,女性胰臟胃癌居第六位。發生胰臟癌之原因至今仍然不明,包括抽菸的人、某些洗衣廠或石油相關化學藥品廠的工作人員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此外糖尿病人罹患胰臟癌的人數也較多。少數病人(<10%)有家族史,如家族性胰臟炎,林區症候群( Lynch syndrome), 黑斑息肉綜合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症狀

胰臟位在後腹膜腔,它發生病變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的胰臟癌是沒有什麼症狀的。如果腫瘤漸漸擴大,就會陸續出現上腹痛、背痛、黃疸、體重減輕,及下痢症狀。胰臟癌的症狀,依據癌形成在胰臟的部位而有所不同。在胰臟『頭部』形成的胰臟癌,75%都會呈現黃疸,其他的部位則較少會呈現黃疸。此時病人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尿液呈現茶色、糞便顏色變淡,同時皮膚發癢,甚至發生發燒、畏寒之症狀。在胰臟『頸部及尾部』形成的胰臟癌通常會出現上腹痛及背痛且其時的腫瘤也長的比較大,由於癌細胞侵犯到上腹部的神經叢,病人往往有持續的上腹痛,身體必須向前傾彎著腰,才能舒緩疼痛,一旦身體躺平反而疼痛加劇,嚴重時病人感覺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痛,這是很具特徵的症狀。另外還有人是腹部有脹滿感或嘔吐感,以及食慾減退。由於癌細胞阻塞主胰管,消化外分泌激素不足,造成消化不良,慢性下痢及吸收不好而體重減輕。另外,當腫瘤侵襲致橫結腸繫膜組織會造成結腸蠕動不暢而脹大,會加劇腹部脹滿感及嘔吐,此時腫瘤生長快速消耗病患更多的營養,會更進一步快速減輕病人體重。

診斷

由於胰頭部癌常侵犯到總膽管下端,引起阻塞性黃疸,而胰體部癌或尾部癌因為位於後腹腔,則很少出現實驗室檢查數值異常。用來診斷胰臟癌之影像檢查很多,通常以超音波掃描優先,但容易受到病人體型、腸氣、疤痕、脂肪等限制,有時會漏失胰頭及胰尾某些胰臟癌而未能診斷出來,但仍不失為第一線篩檢工具。當有懷疑是胰臟癌或胰臟疾病時應輔以電腦斷層掃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胰臟部位有無腫瘤存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ERCP)是從口腔把內視鏡的前端伸到十二指腸的胰管出口,從這裡把造影劑注入胰臟,再拍攝X光片,就能清楚發現胰臟癌。這項檢查對病人較痛苦,目前有核磁共振膽胰造影術(MRCP)的檢查可以使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造影術ERCP大都使用於支架置入(ERBD)以減輕黃疸。另外, 可以檢查血清腫瘤標記(CA199)及腫瘤胚抗原(CEA),但是過高的數值通常代表較晚期的疾病。

治療

如果胰臟癌尚能接受手術時,應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因為這是存活的最佳機會。如果是胰頭部癌,手術方式較複雜,通常是採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也有的作胰臟全切除術,但有相當多的病人因為癌症蔓延,無法作切除性手術,只好作姑息性手術,將阻塞之膽管與腸道做繞道逆流手術,使黃疸減退。雖然不能去除其病因,倒也可以延長壽命,改善生活品質。近年來有許多不必開刀的方法也能用來疏通阻塞之膽管,例如用內視鏡將膽汁引流管由十二指腸乳頭部,逆向插入總膽管下端,以引流膽汁並改善阻塞性黃疸,也可以延長壽命。過去使用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效果都很不理想,近年化學治療稍有進展,短期存活率已有改善。

預後

幾乎80%以上的胰臟癌,發現時都已無法手術治療。五年的存活率都低於5%,可以說是預後最差的癌症。

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預防之道首在認知胰臟癌之各種症狀,以提早診斷。醫生遇到以下的病人應該懷疑有胰臟癌或有胰臟疾病的可能性:

  1. 長期下痢及脂肪便者。
  2. 體重減輕而找不到原因者。
  3. 上腹痛及背痛而且找不到原因者。
  4. 發生阻塞性黃疸之病人。
  5. 沒有糖尿病之家族史,而在50歲之後才發生糖尿病者。
  6. 糖尿病者突然發生血糖不易控制或無糖尿病者突然發生血糖升高。
  7. 老年人發生胰臟炎卻找不到致病原因者。
  8. 重複發生不明原因的胰臟炎者。
《高胰臟癌危險群自我檢查表》
脂肪、糖、咖啡、酒、肉類等之攝取太多?    
長期下痢及有脂肪便?    
體重減輕卻找不出原因?    
上腹痛及背痛卻找不出原因?    
有阻塞性黃疸的現象?    
沒有糖尿病之家族史,在50歲之後發生糖尿病?.    
突然發生血糖不易控制或血糖升高    
老年有胰臟炎卻找不出致病原因?    

※上列問題若有任何回答為「是」者,即代表您是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