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治療有對策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文∕馬吟津 台灣癌症基金會企劃執行總監
湯昀潔 台灣癌症基金會專案企劃組專員 整理

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的首位1,而肺癌更是癌症奪命之首,每年帶走超過九千位病友的生命1!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不見得每位患者都會出現咳血或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醫時,多已是晚期。晚期肺癌治療屬於「個人化治療」,治療目標是希望改善病人生活品質,避免再因病症、治療帶給病患額外負擔、痛苦,同步也希望延長存活期,讓病患擁有更多時間!目前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包含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友,可評估考慮採用標靶藥物治療,進行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基因,使用適當合適的藥物治療,就有機會穩定控制病情。

EGFR+ALK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提升治療成效

標靶藥物選擇越來越多,但只有透過基因檢測,才能找到合適的藥物。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醫師指出:「除了環境中的致癌物,基因的易感性有可能讓病友更容易得到肺癌,但癌症致病基因很多,導致每個病友腫瘤成長的基因不盡相同。隨著醫學的進步,醫界已陸續找出肺癌的各種致病基因,用於預測肺癌的變化或對於治療的反應。」過去病友較熟悉的基因是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它與癌細胞的生長分化、侵犯性及存活相關;近年來還發現了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余忠仁醫師表示:「ALK基因在正常情況下應處於『休眠』狀態,但在ALK陽性的肺癌中,ALK基因錯位後會與其他基因(如EML4)融合,這樣的基因錯位所產生的融合蛋白就會導致癌細胞形成、增生及轉移。」

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蔡俊明醫師指出:「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上,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然而非小細胞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約2∕3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目前晚期多採取標靶治療。EGFR與ALK基因突變皆有標靶藥物可使用,若檢測後為EGFR陽性,可使用特定的標靶藥物進行治療;若EGFR基因檢測呈陰性的病友,有10~15%也可能有ALK基因突變的比例,可再進行ALK基因檢測,若檢測結果為ALK陽性,也有相對應、有效的標靶藥物可供治療。

隨著不同基因的發現有不同的標靶藥物可使用,使肺癌正式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基因,針對基因進行阻斷,就有機會抑制腫瘤持續惡化,控制病情,因此建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後,需進行EGFR與ALK基因檢測,協助自己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肺癌轉移不煩”腦”

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等到發現不對勁就醫時,多已是晚期。據統計,近7成肺癌病患被診斷時已達晚期,癌細胞甚至已轉移腦部、骨頭、腎上腺、肝臟等遠端器官,尤其是腦轉移的治療,是否因為「血腦屏障」而導致治療效果降低,都是肺癌病友對於治療成效以及生活品質影響的擔憂。

肺癌腦轉移發生機率為20~30%,近年臨床看到許多腦轉移的案例,醫界也針對此情形有越來越多的探討,腦轉移可能會讓癌友出現步態不穩、意識錯亂、語言失調、複視等情形,因此提醒癌友應規律就診,及早發現、積極治療!

而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病友,可透過醫師評估,採用標靶藥物治療,針對特定致病基因作用,選擇適合的標靶藥物,仍可以突破血腦屏障,讓病情維持穩定延長存活期。

肺癌病友保持「營養」體力好!

注意副作用管理,在治療成效與副作用反應間取得平衡!

研究顯示,約6成肺癌病友曾經歷明顯的體重減輕,癌後6個月更約降低10%的體重。對此也必須加以提醒治療期的肺癌病友,再治療的同時更應該攝取足夠的營養。很多癌友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營養不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便指出,營養不良是癌症患者常見的問題,可能導致發生率及死亡率增加,且生活品質下降,其中,體重減輕便是癌友癒後不佳的指標。

晚期肺癌的治療,在臨床上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皮疹、肝毒性與腹瀉,其中腹瀉除影響病友營養吸收,還會造成生活不便,進一步還會影響食慾,建議癌友或家屬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時的副作用問題,在治療成效與副作用反應之間取得平衡,要避免消極忍耐,才可擁有抗癌好體力!


圖說:健保對於肺癌基因治療,除了EGFR的標靶藥物之外,
今年9月健保署也通過針對ALK基因變異的標靶藥物健保給付,
病友一年平均省下超過百萬的治療費用,大幅減輕經濟負擔。

積極治療掌握契機

對抗晚期肺癌YES WE CAN!

為了提高國人對於肺癌的關注,因此今年11月17日世界肺癌日前夕,台灣癌症基金會偕同三大醫學會發起「對抗晚期肺癌YES WE CAN」衛教活動,鼓勵癌友以樂觀、積極態度面對癌症,透過正確治療訊息的傳遞,號召各方正面鼓勵聲量,支持晚期肺癌癌友積極治療不放棄,透過衛教動畫、資訊圖卡、打氣影片等文宣品,幫助癌友對抗晚期肺癌的幾大關鍵!即日起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粉絲團及官網首頁,民眾只要在臉書(Facebook)分享台灣癌症基金會粉絲團「對抗晚期肺癌YES WE CAN」資訊圖卡,並且留言為癌友加油打氣,hashtag「#yeswecan」,台灣癌症基金會每週將抽出2組小米手環,鼓勵大家分享積極抗癌的觀念。

※「晚期肺癌衛教動畫」及「分享YES WE CAN資訊圖卡活動」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查詢

自主篩檢”肺”常重要 早期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95%
臨床數據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有效減少20%肺癌死亡率

由於肺癌早期沒有症狀,因此常常容易被忽略,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為晚期,也因此死亡率長年高居不下。然而若是在早期就發現,其實治癒率非常高。根據臨床醫療統計,肺癌在一公分以手術切除,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5%~95%;在兩公分切除五年存活率也高達70%~80%;然而在三公分時切除,五年存活率則大幅下降至40%~50%,且有60%將來有可能復發轉移。就統計數字來看,有75%~80%的肺癌患者在發現時已經為第三期或第四期,如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減少肺癌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簡稱LDCT)為目前經過科學臨床試驗證實為有效之早期肺癌篩檢工具,美國國家肺癌篩檢臨床試驗研究群,針對高危險族群以X光檢查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對肺癌的檢測相較,發現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降低20%肺癌的死亡率。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年齡在55 歲~74歲;目前仍在抽菸;或已經戒菸不超過 15年;抽菸史大於或等於30包年(每日抽菸包數(pack)×抽菸年(year)>30),以及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有家族病史、職業環境暴露於高致癌環境者、曾罹患肺結核之民眾……等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做低劑量斷層掃描,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