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預防與治療

肺癌的預防與治療

蔡俊明
台北榮民總醫院 胸腔部 胸腔腫瘤科 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 醫學院 內科學系 教授

       愛滋病與肺癌將是新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兩大疾患。現今人人談愛滋病而色變,但是肺癌的五年存活率不但低於愛滋病,肺癌的成因也不如愛滋病明確,顯示肺癌是較愛滋病攸關人類健康更為棘手的重要課題。跨入二十一世紀,可以預見癌症仍將高踞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由於肝炎防治的成功大大降低了肝癌的威脅,但是肺癌的死亡率卻已然凌駕肝癌,成為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而在跨入新世紀之後,預期兩者的差距還將逐漸拉大。肺癌固然可怕,但並非全然無法防治。 

成因  
       肺癌的發生多是「壞基因加上壞生活習慣或環境」造成的。容易罹患肺癌的壞生活習慣或環境包括:吸菸及二手菸(百分之七十的男性與百分之三十的女性肺癌歸因於菸害)、空氣污染(近半的女性腺癌歸因於廚房油煙)、飲食習慣(高脂、低抗氧化物食物)、原有肺部疾病(譬如由肺結核的陳舊瘢痕長出瘢痕癌)、暴露於石棉粉屑或富含氡等輻射源的環境等。而壞基因是指容易致癌的不良體質或遺傳因素,如:體內容易產生致癌物、致癌物的清除能力較差、基因容易受損、受損傷後的基因不易修復,加上免疫功能有缺陷等。

危險因子與症狀

       在現階段人類的體質無法因醫療措施(如基因治療)而迅即獲得改善的情況下,宜從改善環境中的危險因子著手,如不要養成吸菸的習慣或戒菸、避免暴露在二手菸或其他容易致癌環境下、調整飲食習慣成高纖低脂取向,攝取多種類的蔬果,及改變熱油煎炒的烹調習慣、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保持通風良好等,都有助於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而定期接受胸部X光照相檢查,必要時接受胸部電腦斷層照相的追蹤檢查,也有助於高危險族疾病的早期發現。此外,對於持續的咳嗽、喀血、胸部或肩膀疼痛、聲音沙啞的肺癌警癥,不要輕忽,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耽誤診治時機。 

肺癌的類型與治療

       如果不幸得到肺癌,肺癌依照癌細胞生長的特性、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區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非小細胞肺癌主要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三種類型。在台灣,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患者中的十二%,非小細胞肺癌則佔八十八%。

       一般來說,小細胞肺癌的發生與吸菸有關。這種肺癌生長快速,短時間就可能出現轉移,診斷時,約有一半的比例癌細胞已經擴散,常見的轉移部位為縱膈腔的淋巴結,肝臟、腦部、骨頭、骨髓與腎上腺。由於如此,手術通常不能將所有病灶切除乾淨,並非適當的治療。不過,小細胞肺癌對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比較敏感,因此,治療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一般為四至六個月(四至六個療程),對尚未發生轉移的病人治療期中再輔以放射線的局部治療,治療後約有八成以上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一半以上。也有些極早期的病灶,採行手術切除腫瘤並加以化驗後,才確定為小細胞肺癌,這類患者在術後也應給予化學治療,以防止有潛藏的轉移病灶。但可惜的是,大多數的患者在歷經有效的治療疾病緩解(腫瘤縮小一半以上)之後的兩年內可能再復發,復發後往往會對化學藥物有抗藥性,而放射線治療效果也不佳。

    非小細胞肺癌之中以腺癌最為常見(包括肺泡細胞癌),特別是女性和不吸菸者,與肺臟的舊瘢痕有密切關連(瘢痕癌常為腺癌),常發生在肺臟的週邊,容易在早期就波及肋膜,出現惡性積液,為惡性肋膜腔積液最常見的原因;鱗狀細胞癌常發生在較大的呼吸道,引起咳嗽、咳血等呼吸道症狀,也易阻塞呼吸道,而出現喘鳴或阻塞性肺炎;大細胞癌比較少見,可能出現在肺臟任何部位,細胞分化較差。與小細胞肺癌相較,非小細胞肺癌的生長比較緩慢,轉移的發生也較遲緩,但對化學及放射線治療通常較不敏感,因此,應該早期開刀治療來尋求根治。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真正能夠早期發現、施予手術的比例往往僅佔四分之一,而可以完全切除的也只有二十%。而有淋巴結轉移,特別是縱膈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術後出現轉移或復發的機會比較高。

    除了較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經由單純的手術治療可以完全根治之外,比較晚期的局部肺癌(尚未發現轉移)常需要多形式的混合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癒率與存活率,特別是對於局部晚期原來不適合開刀的病例,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因術前化療變成可以接受手術,其中一半病例腫瘤可完全切除。即便不能開刀切除,在化學治療之後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同時放、化療,也會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這種先化療再手術的治療觀念已經由局部晚期推展到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例,因為即便是早期的病例手術切除後的復發率,尤其是轉移擴散的機會,仍然相當的高,因此也應當視為全身性的疾病加以治療。手術前二到三個療程的化療可以搶得全身性治療的先機,減少術後轉移復發的機會,並使腫瘤縮小,更易切除乾淨。

    對於早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接受放射線治療後,也有少部分可以獲得根治。對於已經轉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目前新的化學藥物治療可使超過半數的患者生命得以延長,並改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放射線治療也可用於預防局部性小細胞肺癌完全緩解後再發生腦部轉移,以及用於治療轉移到腦部或脊髓的肺癌病灶,並減輕病人的症狀,如:喀血、骨頭疼痛等,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在跨入新世紀,人類染色體遺傳基因的解碼工作完成後,疾病與特定遺傳基因缺損間的關連將被逐漸定位釐清,譬如,具有某些遺傳基因缺陷的個人,在生活中如果暴露於容易致癌的生活習慣與環境將有更高的機率罹患肺癌,這將有助於篩選出高危險族加以預防或早期診斷。

    另一方面,由於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與分子流行病學的進步,目前正發展出以腫瘤基因與生物機制的異常為矯治目標的治療策略,極有可能顛覆傳統的治癌觀念。這些新的治療策略稱之為機制性治療或稱分子治療,它們包括: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與細胞內的訊息傳遞,改變細胞生長週期,促進細胞凋亡的進程等等。由於機制性治療係針對癌組織的特殊異常加以矯治,正常細胞鮮少受到攻擊,損傷較小,副作用也因此比較輕微。這些新的治療藥物未必能將所有的癌細胞趕盡殺絕,徹底殲滅,但如能將這些新藥物與傳統療法合併或交替使用,使病人承受較低的副作用,但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之後,再以這些低副作用的新藥進行維持性治療,冀望能有效、長期的遏止腫瘤的生長與擴散,這樣即使無法完全將腫瘤排除,也能延長病人的生命,並且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由於醫藥界不斷的努力,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肺癌不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