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勢:個人化精準治療新指引

口述/侯信安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召集人
文字整理/程澈

白血病過去俗稱血癌,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高致命性、低存活率,好發於65歲以上民眾且男性居多。初期症狀常被當作感冒或老化表現,但因病程發展快速,往往確診時已全身侵犯,衝擊病患的全身機能。

根據2017年臺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國內發生率是為每百萬人口24.8人,每年約新增800個案例,並有逐步增加的趨勢,也是流行病學研究上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經健保資料庫分析:AML隨著年紀增加,存活率會越來越差,因為高齡患者無法承受傳統化學藥物或血液幹細胞移植的治療,一旦超過65歲治療效果就明顯不理想,這也是以往臺灣在治療AML時的最大挑戰,也可以說在2017年之前的40年,AML在治療藥物上幾乎沒有太多的進展。

精準醫療與標靶藥物帶來新希望

所幸,由於分子生物技術的進步,從染色體及基因突變變異上分析,我們對於AML愈來愈了解,也認識了分子標的,奠定了精準醫療上的重要基石,新的藥物與療法也隨之誕生。

2017年至今,美國FDA已核准了9種標靶或新穎藥物,使AML的治療往前邁出一大步,標靶合併化療可以增加病患緩解率、降低復發率,改善疾病控制困難的困境,並減輕療程副作用。

舉例來說,過往年輕癌友多以高強度化療為主,雖初期反應良好,但有一半會復發,目前若帶有FLT3基因變異的話,則能合併標靶藥物使用,明顯改善預後;而高齡或年輕但有嚴重共病的癌友,則可以透過BCL-2抑制劑合併低強度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來促進癌細胞凋亡,效果也相當顯著;此外,就第三型的AML而言,目前多數使用標靶藥物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綜觀而言,在標靶藥物介入,不只年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從短短的3-4個月,延長為八至十個月以上;部分年輕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將由四到五成,提高至六、七成。標靶藥物雖然在治療上提供重要的突破,但仍存在瓶頸——即藥物非常昂貴,大多數病患無法自費負擔。因此,除了積極推動藥物加速核准與健保給付外,病患也能評估參與適合自己的臨床試驗,爭取接受其他新穎藥物治療的機會。

透過專業整合,提出治療準則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於108年通過成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可以說適逢其時,專家委員們積極與國際指標性癌症治療組織「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交流,並發布最新版《臺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指引》,提出個人化醫療三大關鍵:多元評估、風險分級與精準治療,說明如下表。

詳記421口訣,早期診斷才能有效治療

AML治療的成功關鍵還是在早期診斷。由於罹患AML後,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全身,不但進展速度非常快,並來勢洶洶,所以愈早診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將會減少,愈早做治療,才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因此熟記「421口訣」也相當重要。

「4」是白血病的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與疲倦虛弱、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出血和骨頭疼痛。原因就是由於不正常的血球大量製造後,正常紅血球不足時,患者就容易疲勞、四肢無力、頭暈,甚至爬樓梯會喘;若是正常白血球數目不足,則免疫功能就會下降,產生不明原因的發燒或無法控制的感染;如果影響到血小板,凝血功能就會變差,就會出現皮膚出血、牙齦出血,或者是流鼻血等症狀,甚至有些女生月經量會變得非常多;而部分病患也會因異常血球過多,使骨髓膨脹而造成骨頭疼痛。

「2」是兩種重點檢測,包括血液的檢查以及骨髓的檢查。血液檢查包括血液常規數目與分類檢查;而骨髓的檢查尤其重要,唯有透過骨髓穿刺與切片檢查,其中包含流式細胞儀、染色體和基因突變分析,醫師們才能做精準的判斷。

「1」則是若有四大症狀,請一定要盡快的就醫。根據研究,台灣AML患者早期治療失敗的原因,多半是由於延遲治療,出現不可逆的併發症。

因此一旦有相關症狀可以盡快先到內科或家醫科就診評估,若懷疑疑似白血病就會轉診到血液科做後續檢查治療。

在AML的治療展望上,我們已經走在個人化醫療與精準治療的路上,未來一定會有更好的治療成果,可以控制住高危險族群或頑固型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重要地我們相信在政府與大家共同持續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藥物、檢驗平台與治療方式可以健保給付使用,讓AML病患的治療成績進入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