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打新冠疫苗 抗體難產、保護力低 - 【三立新聞】 |
記者/許少蘋報導 隨著新冠肺炎已被視為流感化,但是對於慢性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族群而言,感染後導致重症或死亡率仍比一般人高出許多。根據指揮中心公布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統計,4到5月份,約30%為免疫低下族群(包含癌症、風濕免疫疾病、慢性腎病等),其中癌友佔了15%。在各國紛紛解封、與病毒共存的時代,對於癌友及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病毒威脅仍然無所不在。 抗癌經歷9年的血癌病友李宜錡,正在研讀政大心理學系研究所,迫切渴望回到職場與實習課程接軌,但因為實習課程條件必需打滿三劑疫苗、或是定期PCR檢測,考量到PCR長期下來成本太高,與醫生商量後決定接種新冠疫苗,但結果不如預期。 ▲癌友李宜錡渴望參與實習課程,無奈接種疫苗後,也難產生抗體。(圖/李宜錡提供) 李宜錡表示:「因為血癌復發、我的血球也一直偏低,都低於五萬所以醫生更不建議打。但是心裡渴望盡快完成學業、成為一位心理師,於是在今年五月份打了第一劑新冠疫苗。因為我們骨髓移植完的病人,打疫苗也會降低血小板,伴隨而來的是疲倦、瘀青跟出血點很多,但抗體卻不太會出來,可能打了也沒有用。」 ▲李宜錡打了新冠疫苗卻無法產生抗體,道出許多癌友及免疫力低下族群面臨的無奈。(圖/李宜錡提供)
打了新冠疫苗卻無法產生抗體,這也是多數免疫力低下族群所面臨的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就算疫情流感化,但是對於缺乏保護力的癌症病人來說,還是有沉重的心理壓力。 根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大概14-61%血液惡性腫瘤病人,即使接受了疫苗施打,產生的抗體也是不夠,至於器官移植的病人,產生的抗體效益甚至比一般人低到23倍左右。從今年四月到五月、指揮中心所揭露的免疫低下的病人,就佔死亡人數的30%,其中15%是癌症的病人;但好消息是國外已經研發出長效單株抗體,被廣泛運用在免疫功能不足的病友身上。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國外已經研發出長效單株抗體,被廣泛運用在免疫功能不足的病友身上。(圖/截自影片)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進一步解釋:「目前最先進的方式就是被動免疫,我們打疫苗產生抗體叫做主動免疫,被動免疫就是讓這些抗體產生不足的人,接受長效單株抗體注射,目前國外統計已經有數據顯示,可以減少約83%的感染風險,並維持六個月之久。這支長效型的單株抗體已經在美國、英國還有歐盟取得EUA授權使用,亞洲國家像是新加坡是以專案進口的方式,進口來給他們國民使用。雖然台灣目前尚未批准長效單株抗體的EUA,但若是未來國內病友也有機會能使用到,將會造福許多人。」 ▲據國外數據統計,接受長效單株抗體注射約可減少83%的感染風險,並維持六個月。 雖然台灣尚未批准EUA,但病友們仍然殷切期盼、能有機會借鏡國外經驗,才能在解封後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不用再擔心受怕。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也呼籲,與病毒共存時代,對於癌友及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最實質的保護還是要從自身做起,減少到公共場所、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如果有類似流感症狀也要盡速就醫,才能遠離病毒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