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專訪】為HPV、肺癌政策轉骨,台灣癌症基金會25年倡議有成

為HPV、肺癌政策轉骨,台灣癌症基金會25年倡議有成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25年倡議有成。

文 / 楊雲躍  

|談到癌症,你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呢?

過去20年間,隨著醫療知識的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而是能夠透過精準的預防、治療,讓其轉為慢性病般的存在。

但要將知識落地政策,便需要公衛人的長年努力,其中,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所倡議的防癌政策,正是不可或缺的拼圖之一。

走過政策倡議25年,回首來時路,如今許多防癌政策,都能看見基金會的身影,卻鮮少人意識到,這些政策的推動,從不是一蹴可就,而是動輒十來年的辛苦倡議。

HPV防治,從對抗偏見到全民接種

「防治HPV病毒」的倡議過程,就是一場與偏見對抗的過程。

HPV,又稱人類乳突病毒,是一種能感染黏膜細胞的病毒,包括子宮頸癌、外陰癌、生殖器疣(俗稱:菜花),都是由HPV引起,其中子宮頸癌,更是常年位居女癌症致死率前五名,據統計,女性一生中,更有80%機率會感染HPV。

鑒於HPV的高傳染性,防治HPV,便成為基金會創辦初期的關鍵倡議,但想不到的是,這項倡議,卻曾被家長團體視為鼓勵性氾濫的舉措。

由於HPV的傳染途徑,主要以性接觸為主,為盡早杜絕感染HPV的機會,基金會主張,讓全台15歲以下的女性,都有接種HPV疫苗的機會。

但沒想到,這對當時保守的台灣來說,顯得過度刺激。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回憶,當時不少家長擔心基金會是變相鼓勵孩子,可以提早發生性行為,甚至可以對「性」隨便,進而表達對基金會的不滿。

為了消除大眾對HPV疫苗的誤解,過去十多年,基金會以各式創新策略,加強倡議防治HPV的必要性。

2021年,基金會便打造一款名為「HPV情愛偵探事件簿」的網路遊戲,透過扣人心弦的都市愛情故事,向玩家揭示,感染HPV的高傳播率。該遊戲推出後,短短幾星期,便在社群上,獲得上百次轉發。同時,也串聯多名KOL、網紅、藝人協助普及HPV知識。

近來,基金會也在政策落實上,取得突破。2018年起,全台各縣市終於成功推行「國一女生公費疫苗施打」計畫;今年起,疫苗的價數,更從2價升為9價,全方位保障年輕一代的健康。

憶起這段歷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很有感,他指出,相較三十年前,台灣婦女子宮頸癌的罹患率,已經下降超過八成,這是台灣的公衛創舉,「下一步,我們要挑戰讓HPV,從台灣絕跡。」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分享HPV的防治經驗。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分享HPV的防治經驗。)

肺癌防治,從群龍無首到官民整合

同樣面臨到大環境逆境的倡議,還有「肺癌防治」。

作為台灣新國病,肺癌自1999年起,便霸佔台灣癌症死因的榜首,每年奪去近萬條生命,更棘手的是,肺癌成因複雜,遠非一句「少抽菸」就能解釋。

賴基銘表示,基金會其實早在11年前,就發現肺癌對國人的傷害有三高:晚期發現最高、死亡率最高、健保花費比例最高,為求讓病患盡早發現與治療,基金會在2011年就曾提出:推廣「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建議。

只可惜,當年推廣LDCT,並沒有得到衛福部的大力響應,基金會的倡議顯得有些孤掌難鳴。

「對政府來說,要整合部會來對抗肺癌,確實很不容易,」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坦言,肺癌防治工程浩大,同時涉及交通、企業、環境,不僅得橫跨衛福部、勞動部、內政部等中央部門,還得與地方衛生局合作,才有可能全方位防治肺癌。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點出政府在「防治肺癌」上的難處。

(圖/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點出政府在「防治肺癌」上的難處。)

政府慢半拍,基金會只好捲起袖子,親自扛起整合、號召的工作。

運籌帷幄多年,2020年,基金會終於串聯全台相關單位,簽署國內第一個「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以共同研議提升肺癌病人存活率的方案,更於來年推出了全台首份「肺癌存活率倍增政策建言書」。

針對建言書,賴基銘總結,增加肺癌存活率有三大方向:初級預防,遠離肺癌致癌因子,建立健康生活;第二級預防,建立肺癌高風險的篩檢策略,讓篩檢效率極大化;第三級預防,導入精準檢測,讓病患能迅速媒合適合藥物。

如今,這份建言書不僅成為國內肺癌防治上的關鍵指標,更間接推動了多項國家級政策。

就在今年7月,國健署終於啟動高風險族群的LDCT補助,成為台灣五大癌篩之一。此舉也讓11年來不斷倡議肺癌篩檢的基金會,有了一個切實的里程碑。

走過倡議25年,基金會憑藉持續的科普、鏈結、扎根,一次次的翻轉民眾對癌症的認識,更不斷開拓著台灣防癌政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