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禍首改變!患者逾5成與幽門桿菌無關 醫籲推胃鏡篩檢 - 【ETtoday 健康雲】

▲▼台灣胃癌醫學會沈延盛理事長表示,提升胃癌早期診斷率及增加健保藥物多元性是改善胃癌存活期的重要關鍵。(圖/台灣胃癌醫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每年新增4千多名胃癌個案,其中35%確診已經是晚期,衛福部今年試辦「公費胃癌篩檢」,透過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希望能及早介入。不過,專家指出,台灣有超過5成胃癌患者事後確定與幽門桿菌感染無關,建議還要推動高風險族群胃鏡篩檢,才能有效提高檢測率。

台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指出,根據2018年發表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畫)指出,過去20年間,台灣胃癌存活率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韓國,主因包括篩檢制度不健全以及藥物選擇限制有密切相關。韓國與日本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其藥物核准與治療選項亦更為多元,使得存活期相較台灣更具優勢。

衛福部今年已經擴大試辦胃癌幽門桿菌的公費篩檢,預計從明年開始正式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成為國內的第六癌。不過,沈延盛直言,早期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團隊在馬祖實施幽門桿菌殺菌防治,後續成效良好,胃癌診斷率急速下降,但最近幾年因為人口老化,新診斷病人又有上升,且癌症四期分布沒有改變,策略需要調整。

沈延盛指出,台灣胃癌患者的幽門桿菌陽性率已經低於5成,代表發生胃癌還有其他風險因素,需要更有策略性的篩檢。他建議,政府除了幽門桿菌的篩檢之外,也該針對高風險族群全面推動胃鏡篩檢。

▲▼(左起)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的齊秀惠秘書長、吳卉汝理事長及陳仁熙理事長、沈延盛理事長連同台灣癌症基金會張文震執行長、蔡麗娟副執行長齊聚「胃來可期」衛教記者會。(圖/台灣胃癌醫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仁熙指出,台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占30-40%,而化學治療仍是主要治療基礎。其中,只有6%的HER2陽性病友能獲得健保給付的抗HER2標靶藥物;另外第四期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5的病友,但仍有多數病友因條件不符,而無法獲得任何核准於一線的標靶藥物治療。

陳仁熙分析,隨著醫學發展進步,全球胃癌治療逐步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床研究顯示,新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1/4死亡風險,還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為病友帶來嶄新的曙光。

陳仁熙無奈表示,然而在健保給付上,台灣與東亞其他國家相比仍然明顯落後,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得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能力。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呼籲,政府應研擬如何增加藥物治療可近性,加速新藥審查機制,讓國際已驗證的創新療法更快引進,縮短病友等待時間。

 

📌原始新聞連結: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9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