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統的癌症防治 |
泌尿系統的癌症防治 眾所周知,癌症是國人死亡原因的首位,而「下水道」併發癌症,不斷在排行榜上竄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以下將依發生率的高低依序介紹,希望民眾能準此趨吉避凶。
攝護腺癌 這是老年男性特有的疾病,很少發生在四十歲以下。國人的發生率雖然比白人少,但近年來已超越膀胱癌,成為男性最常見的泌尿道腫瘤,死亡率更在七年內增加了四倍。 造成攝護腺癌的原因迄無定論,一些危險因子卻有高度嫌疑。譬如職業(化工、油漆、鎘處理、輪胎等)、賀爾蒙改變(肝硬化等)、飲食(高脂、高熱量、低纖)。早期如A期的攝護腺癌,如果獲得適當治療,治療率可達八至九成。可惜的是,早期病灶完全沒有症狀。那麼如何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呢? 基本上,醫師主動加上病人合作,進行肛門指診、血中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測定,以及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等方式,可大幅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其中又以PSA的檢測最為靈敏。但PSA是攝護腺專有卻非攝護腺癌特有的抗原,因此在臨床上如何綜合各種線索去判斷,在在需要專科醫師協助。
我們建議,五十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應定期接受專科醫師的肛門指診,並抽寫作PSA檢測。若有排尿困難、餘尿、夜尿、尿貯留、血尿時,更應該定期回診,甚至進行切片等更複雜的檢查。確定是癌症後,最重要的是接受完整治療,而非改服偏方,錯失最佳時機。 至於預防方面,低脂低熱量飲食是最佳選擇,化學藥物Finasteride、活化維他命D3也有人建議,但確實效果尚無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攝護腺肥大不會轉換為攝護腺癌,有攝護腺癌的不一定有攝護腺肥大。
膀胱癌一度是國人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最近發生率雖然被攝護腺癌超越,仍是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膀胱癌好發在五十歲以上,男性約為女性的二點五倍。危險因子計有職業(化工、橡膠廠、皮革、油漆等)、吸菸(百分之八十五的男性病人是癮君子)、骨盆腔放射治療、化學藥物(如Cyclophosphamide)、寄生蟲(如血吸蟲感染)。其中吸菸危害最烈,特別是菸斗或無濾嘴香菸。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人都有血尿,其他症狀還包括頻尿、排尿不順、尿失禁,以及尿後骨盆腔不適等。有時這些徵兆會被誤為攝護腺炎或膀胱炎,而被疏忽掉了。 血尿就是尿中有血,不管是病人看到的「紅色小便」,或是顯微鏡下的紅血球,都可界定為血尿。其原因包括癌症、尿路結石、攝護腺肥大、尿路感染等。後三者通常伴有其他特別症狀,而癌症常是「無痛」或「時好時壞」的血尿,值得注意。 常用的檢查方法,除了尿液檢查,還有尿液細胞學、膀胱鏡、以及靜脈注射腎盂攝影等。其中又以膀胱鏡加上切片最有診斷價值。
膀胱原位癌常為多發,雖可藉膀胱內灌注免疫療法(BCG)、化學療法,或開刀切除來控制,但超過一半的病患可能再發,因此預防工作益顯重要。 目前常用的藥物是口服retinoid製劑,其正面評價的報告迭有所聞,然副作用往往導致患者無法長期服用。此外,該藥加上大量多種維他命的臨床試驗,結果也令人鼓舞,但個案太少,副作用卻很多,還無法廣泛使用。 腎細胞癌 腎細胞癌的發生率約為膀胱癌的一半,死亡率則略高於膀胱癌。男女發生的比率差不多,病因尚為未知數。一般認為的危險因子有吸菸、市郊生活、家族史及先天染色體異常(Von Hippel - Lindau disease)等。
其他如糖尿病、多囊腎病、長期透析等因素雖有報告,但還未獲證實。 血尿是最常見的症狀,腹痛與腹部腫瘤也是診斷依據。臨床上是藉靜脈腎盂攝影、超音波、電腦斷層及腎血管攝影等進行檢查。治療以外科切除為主,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效果較差。其他如細胞激質interleukin-2、interferon-α等,雖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效果,但整體存活率極不理想。
陰莖癌很少見,在泌尿系統癌症裡出現不到百分之一,發生於未割包皮的地區。猶太人因出生時即行割禮,因此很難得有陰莖癌,似乎切除包皮是預防陰莖癌的最好方法。 綜觀上述癌症可以發現,致病因素多未確立,預防之道則是遠離危險因子,並做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完整治療」,永遠是癌症防治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