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鼻咽癌

鼻咽癌 Nasopharngeal Carcinoma  

一. 背景: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行院衛生署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死亡率的第九位,有 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四十歲為高峰。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只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 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 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然而,我們常見的病人是菸不抽、酒不喝,也未食用上述食物的人。至於EB病毒,我們可偵測到鼻咽癌細胞有EB病毒存在,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為什麼有的人會得鼻咽癌而大多數人不會?目前仍不清楚。


二. 症狀: 
     鼻咽癌的症狀有六大群:
1.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有時會變大或縮小。


2. 頭頸部區域的疼痛:有不少病人表現單側頭痛。遍查原因不著的頭痛,應考慮鼻咽癌的可能。


3. 口鼻部的出血:晨起第一口痰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4. 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也常見,因此會被誤為鼻竇炎。


5.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


6. 神經症狀:鼻咽癌物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等症狀。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 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三、診斷:
       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與鼻咽部切片。 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這時常有切片未找到腫瘤,此時可能要以內視鏡做更直接的檢查以便切 片。放射腺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的大小、位置、範圍十分重要,是必須的檢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優越性已是全世界的共識。


四、治療: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其他主要器官,沒有足夠的安全範圍以供切除。另外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極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腺和遠隔轉移,因此手術難以清除乾淨。放射線治療一直是鼻咽癌治療的主力,現在多使用鈷六十或直線加速器(目前的五年存活率可近百分之七十)。然而,放射治療也是局部性的治療,對頭頸部的癌細胞比較可以有效控制,但鼻咽癌十分容易蔓延至骨骼、肺及肝等內臟,因此如何以化學治療增加鼻咽癌的痊癒率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仍未有結論,但是為了增加治癒率,化學治療的臨床試驗是必要的。


五、預後:
      鼻咽癌的死因主要是局部復發及遠隔轉移。大約四分之一的病人會局部復發,其中四分之三於二年內發生。約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病人會有遠隔轉移,其中四分之三也發生於二年內。若發生遠隔轉移,依位置的不同,存活期平均為六個月到一年不等。大部份的遠隔轉移,對化學治療有良好的反應。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因素,食物中致癌物質與EB病毒可能與鼻咽 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 方法找出高危險群的人。比較可行的,應是近親有鼻咽癌者應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不抽菸可能也有幫助防止它的發生,最重要的,應是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早期鼻咽癌痊癒的機會十分高。
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


      常看到病人,頸部淋巴腺腫大卻不找醫師檢查,自行服用草藥; 剛開始淋巴腺腫可能有改善,但最後控制不了,反而耽誤了早期診斷,儘早正確治療的機會。這個病華人特多,與生活環境、飲食、日常用物可能有某種關係。某些草藥對某些病人的鼻咽癌的確有不良的影響,還是不要隨便嘗試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