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腸直腸癌 |
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許自 台灣近年來老年人口增加,同時因為國民所得增加,吃的都是大魚大肉,油脂的攝取量也相對的提高,不但心臟血管疾病增加,大腸癌的患者數目也持續的增加。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大腸癌在台灣已為高居第一的癌症了。 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食用高脂肪的食物是造成大腸癌最主要的因素。很多人也認為低纖維的食物在大腸癌的形成上也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受到細菌所產生的特殊酵素,高脂肪的食物會分解而形成致癌的物質。最主要的致癌物質為二度膽汁鹽。大腸經過致癌物質的慢性刺激會形成癌症,癌症以直腸及乙狀結腸最為常見,其次為右側的昇結腸。 雖然大腸癌在年輕人也會發生,但是還是以年紀大的人得病的機會較大。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就增加了。患者若有非特異性大腸炎、多發性大腸息肉症、免疫不全疾病,有過直腸或結腸癌病史,有過乳房癌或生殖器癌病史,有家族性大腸癌病史,均應視之為得到大腸癌的高危險群,都需要特別注意是否得到了大腸癌。 隨著結腸癌所在位置的不同,臨床上所出現的症狀也不一樣。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結腸為左、右側結腸。 一旦確定為結腸癌,手術是唯一治癒的機會。少數早期的息肉性癌可以藉著大腸鏡切除,假使癌細胞侷限於黏膜層,則只需切除息肉即可。假使癌細胞侵犯至黏膜下層,穿越過黏膜肌肉層,則可能會有淋巴轉移,就需要考慮是否切除一部分的結腸及附近的淋巴結。當然如果經內視鏡無法切除腫瘤或是切除息肉處仍殘存有癌細胞,則必須要切除一部份的結腸及附近的淋巴結。當患者的腫瘤位於肛門附近時,為了要達到根除癌症的目的,常常需要把肛門及括約肌一同切除,此時不得不做乙狀結腸或是降結腸造瘻(人工肛門)。 一般來說,大腸癌對於放射線的敏感度不高,但是對於不能完全切除腫瘤或有局部轉移的病例,給予適當的放射線治療,有抑制局部再發的作用。近年來已有多種有效的藥物,不但可以延長轉移患者的壽命,同時也可做為輔助療法減少癌症的再發。而配合生物製劑的使用,更使得癌症患者未來出現曙光。 要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癒率,唯有從提高癌症的早期診斷著手。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不論是否有腸道症狀,應該每年接受糞便潛血的檢查,至少每兩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有必要時則需進一步的接受大腸鏡或鋇鹽大腸造影檢查。而在有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則需隨時接受整個大腸的檢查。 那些人為結腸直腸癌高危險群? 50歲以上之男、女性或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肛門出血 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以及每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軟式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進行交替篩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