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整理
腎臟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如腎囊腫(俗稱腎臟水泡)、腎腺瘤、血管脂肪瘤等。惡性(腎臟癌)可分為腎細胞癌,常發生在成年人約占85%,另有腎盂癌(移行上皮細胞癌),惡性肉瘤等。好發於兒童的腎臟癌是腎母細胞瘤或稱威廉氏腫瘤。
腎臟癌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在50~70歲之間,危險因子有吸煙、肥胖、藥物濫用化學及環境致癌物質、慢性腎衰竭患者、接受女性荷爾蒙治療者等。另外逢希伯-林道症候群VHL(Von Hippel-Lindaud disease)患者有VHL的基因突變,容易出現腎細胞癌。
初期進展緩慢,早期無症狀,多數是在無意中經由超音波發現。當腫瘤擴散到鄰近的器官或大部份腎組織被侵犯時,才會引起症狀出現。
(1) 血尿:無痛性,腫瘤擴散到大部分的腎臟組織,出現血絲或血尿。
(2) 疼痛:因為腫瘤局部壓迫,出現腰側或腹側疼痛。如有骨頭轉移,會出現骨頭疼痛或病理性骨折。
(3) 腹部腫塊:腫瘤體積太大,當摸到腫塊時,已屬中晚期。
根據組織型態可以分為亮細胞癌、非亮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嫌色腎細胞癌、集合管癌)。依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第8版TNM系統,根據腫瘤、淋巴結、轉移與否分為四期。另有MSKCC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IMDC (International mRCC. Database Consortium)評分表作為預後風險評估。
AJCC
第一期
腫瘤直徑小於7公分,侷限在腎臟內。
第二期
腫瘤直徑大於7公分,侷限在腎臟內。
第三期
腫瘤侵犯腎靜脈、下腔靜脈、周邊脂肪組織,或附近淋巴結,
但未侵犯腎上腺,侷限在Gerota筋膜*內,沒有擴散到遠處器官。
第四期
腫瘤生長在Gerota筋膜,侵犯到腎上腺或遠端轉移
*Gerota筋膜:腎周圍結締組織筋膜
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切除,因爲腎臟癌對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的效果不好,針對第一到三期的腎臟癌首選手術治療。晚期或轉移患者,建議用標靶與免疫治療合併使用。治療方式分述如下。
對早期腎臟癌最有效的治療,切除部位包括腎臟周圍筋膜、周圍脂肪和腎上腺,同時作區域性淋巴結廓清術,降低局部腫瘤復發率。若腫瘤小於4公分且位於腎臟週邊區,可考慮部份腎臟切除術(Partial nephrectomy),對於對側腎功能不佳或雙側腎腫瘤病人,是個較好的選擇。而針對有轉移的患者,身體狀況適合,可考慮手術切除,再加上標靶及免疫治療仍有機會延長存活期。手術方式可選擇腹腔鏡或達文西手術。
針對不適合手術,手術或麻醉風險大的患者適用,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下,用細針穿刺入腫瘤內,釋放出冷凍能量或是熱能量,將腫瘤細胞殺死。目前需要自費,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執行。
酪胺酸激酶抑制劑
Axitinib
(Inlyta,抑癌特)
Sunitinib
(Sutent,紓癌特)
晚期「亮細胞癌」第一線治療
Sorafenib
(Nexavar,蕾莎瓦)
用於接受過「介白素」或「干擾素」治療失敗或是不適合的患者。
多重激酶抑制劑
Cabozantinib
(Cabometyx,癌必定)
第一線用藥,另健保有給付給先前經抗血管新生療法治療的晚期患者。
Pazopanib
(Votriet,福退癌)
Lenvatinib
(Lenvima,樂威瑪)
與「癌伏妥」併用,使用在接受過抗血管新生療法無效患者
mTOR抑制劑
Everolimus
(Afinitor,癌伏妥)
用於接受過「紓癌特」、「蕾莎瓦」治療失敗患者。
Temsirolimus
(Torisel,特癌適)
高風險群的患者,佈線細胞型態。
血管新生抑制劑
Bevacizumab
(Avastin,癌思停)
合併干擾素治療
(1) 傳統免疫治療:治療反應率只有10%-15%,副作用較大,有發燒、肌肉痠痛的副作用。 藥物有干擾素(interferon-α)及介白素-2(interleukin-2, IL-2)
(2)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Keytrud,吉舒達)
PD-1抑制劑與「抑癌特」並用,晚期患者。
Nivorumab
(OPDIVO,保疾伏)
PD-1抑制劑,單獨或與「益伏」並用。使用在接受過抗血管新生療法無效患者
Avelumab
(BAVENCIO,百穩益)
PD-L1抑制劑,與「抑癌特」並用,晚期患者
Ipilimumab
(Yervoy,益伏)
CTLA-A抑制劑,與「保疾伏」並用,治療中重度風險晚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