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整理
腦瘤,主要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原發性腦瘤依組織類型可分為神經元膠質細胞或非神經元膠質細胞。依病理型態又分為良性與惡性。轉移性腦瘤是指由其他部位癌症轉移而來,如乳癌、肺癌等。本文主要介紹原發性腦瘤。
因為存活率不高,且預後差,有時影響生活功能甚鉅,且腦部為重要器官無可取代,仍需給予重視。
致病機轉不明,可能是多種因素造成。而危險因子可分成遺傳與環境兩個層面。遺傳方面,有一些少見之遺傳性疾病,有較高惡性之腦瘤發生率,如在纖維神經瘤病變(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 2)、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視網膜胚細胞瘤(retinoblastoma)、Li-Fraumeni symdrome等病患家族,觀察到較高腦瘤罹病危率。環境因子方面,治療性質之放射線暴露已經證實與腦瘤有關,其他如環境中游離與非游離輻射暴露、電磁場、手機使用、病毒感染、頭部創傷、致癌化學物質暴露、抽菸、飲酒、藥物史等因子,其研究結果仍有分歧。但從事某些特定工作的人比較易得腦瘤:加油站工人、橡膠工廠員工、藥廠員工、化學藥劑、防腐劑處理人員都有較高機會。
腦部外層有頭骨保護腦組織,當出現腫瘤時,因為腦部空間受限,腫瘤會壓迫腦組織跟浸潤,而產生症狀。且症狀會隨腫瘤的位置而異,若影響到腦脊髓液的流動,還會造成水腦。而腫瘤長得太快,會使腦部壓力急速上升,如若未即刻治療,容易隨時昏迷或死亡。如果腦瘤長得很慢,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常見症狀如下:
上述這些症狀並無特異性,其他器官的病變,或中樞神經的非腫瘤疾病,如阿茲海默症,也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症狀。如有上述症狀,需就醫來查明病因。其他症狀如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進展及轉移部位有關。
腦瘤分類非常複雜,原發性腦瘤依組織類型可分為神經元膠質細胞或非神經元膠質細胞,又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腦瘤不含癌細胞,不易復發,有清楚界線。雖然不會侵犯到鄰近組織,但可能壓迫腦組織而造成症狀。
惡性腦瘤包含癌細胞,生長快速,侵犯腦組織會影響生命功能且有致命性。但是當良性腫瘤位於腦部生命功能區域,且影響到生命功能,即使不含癌細胞,亦須被視為惡性來治療。成人最常見的是腦膜瘤(meningiomas)和星狀細胞瘤(astrocytomas),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而在兒童最常見的是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系統,將惡性度分為1~4級,下表列出較常出現的腦瘤。
第一級
惡性度最小,可能只要手術即可治癒。
毛細胞星狀細胞瘤、黏液乳突狀室管膜瘤、腦膜瘤、神經節膠質細胞瘤、胚胎發育不良神經上皮瘤
第二級
浸潤型,分裂能力差,但局部治療後仍會有復發,部分腫瘤容易進展為高惡性
瀰漫型星狀細胞瘤、分化良好寡樹突膠質瘤、混合型神經膠質瘤、室管膜瘤、非典型腦膜瘤、中心性神經細胞瘤
第三級
有浸潤能力,且具有核異形性和分裂能力增加。需要積極治療。
分化不良星狀細胞瘤、分化不良寡樹突膠質瘤、混合型分化不良神經膠質瘤、分化不良室管膜腫瘤、惡性腦膜瘤、分化不良神經節膠質細胞瘤。
第四級
最惡性,分裂能力快,容易轉移跟復發,
需要積極治療。
神經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中樞神經原始性神經外胚層瘤、類橫紋肌細胞瘤。
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許多不同因素,包括年紀、位置、大小、病理型態、身體狀況等等。治療方法也因小孩或大人而不同,應由多專科團隊設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不論是良性或是惡性腦瘤,都應予保留或最小損傷到神經功能。通常外科醫師會儘量切除腦瘤,但若腫瘤與重要腦組織相連或靠近,只能部份切除腫瘤。部份切除可減少腫瘤體積,可避免腦壓上升。而無法切除的腫瘤,可能會進行切片採樣,做細胞型態分析,以助於後續治療方式之選擇。有時切片是以立體定位方式來穿刺採樣,醫師以特殊頭架配合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確定腫瘤位置,在頭骨上穿一小洞引導細針進入腫瘤後予以切片。
良性腦瘤若完全切除,則不需要做放射治療;而手術無法切除之腫瘤或是不容易切除乾淨患者,應以放射線治療作後續治療,分述如下:
(1) 體外放射治療:
體外放射,一天一次照射,每週五次,根據不同病理型態、部位、年齡決定治療計畫,約四到七週。
(2)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針對某些範圍較小的特定腫瘤,可以採用單次或數次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根據治療機器的型式不同,俗稱「伽傌刀」。這種放射線手術療法大多只執行一次,一次的劑量遠高於傳統的分次放射線治療的劑量。
(3)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
一種特定類型的放射線,可以於腫瘤區域釋放大量治療劑量,而在腫瘤組織前正常組織則承受相對較低之放射劑量,所以正常組織的損傷會較少。
(4) 近接治療(brachytherapy):
適合此治療的是復發或殘餘無法切除的惡性腫瘤,無對側腦半球侵犯者,且要插種的部位不能位於大腦深部,由於必須要經由開刀置放特殊裝置,屬於侵入性的治療,但目前較少做。
腦瘤的化學治療有許多限制,如腦部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此特殊結構,使得化學藥物不容易通過,降低藥物的作用。某些腦瘤細胞容易有抗藥性的問題,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都是輔助性角色,與放射線治療並用,以加強放射線治療效果。常用藥物分述如下:
(1) Temozolomide(Temodal,帝盟多):
經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之退行性星狀細胞瘤(AA-anaplastic astrocytoma)、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GBM-Glioblastoma multiforme)、退行性寡樹突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患者。健保另有給付於新診斷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與放射線治療同步進行,作為輔助性治療。
(2) Gliadel (Carmustine,格立得植入劑):
腦瘤摘除手術後,術中將Gliadel藥物晶片植入,藥物會二至三週內緩慢的分解,釋放出的化學藥物直接進入腫瘤,殺死那些在手術中無法切除乾淨的癌細胞,並且在不損害其他組織的情況下,使病變局部能達到充分的藥物濃度。---
※參考資料
國內
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