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癌症不會傳染,正確認識癌症 破除恐懼迷思


 

癌症不會傳染,正確認識癌症 破除恐懼迷思

近日媒體報導北市大安區錦安里將建置重症病童「中途之家」的新聞,引發社會各界沸沸揚揚地討論。而受到此社會事件影響,總算讓「癌症」得以從“只是某些家庭之煩惱”,提昇到民眾切身關心的社會議題。平心而論,這個問題點的爆發,對於破解民眾潛在的癌症迷思是有正面的幫助,尤其在當地鄰長自述長年擔任衛生單位志工,卻仍根深蒂固地認為「癌症不會傳染是騙人的」,更遑論那些始終對癌症傳染抱持著疑慮、擔心卻不敢提出,而無限上綱地對癌症病友貼標籤及污名化的民眾。

癌症究竟是否會傳染?首先就流行病學上,對於傳染性疾病解釋,是指可藉由某些媒介傳播病原或疾病,包含空氣(飛沫)、水(飲食)、病媒(蚊蟲)、血液、特殊行為等,是病原、環境和宿主的交互作用,而造成散播的疾病。致於癌症的起因,是指人體正常細胞由於外在因素或內在基因影響產生突變,長久累積這些突變,造成不受體內自律性約束的異常增生,最後形成癌症。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醫師表示:「雖然在醫學文獻中癌症有很多分析與考據,但可以確認的是細胞的病變是因人體免疫系統薄弱而造成,因此癌細胞每個人都可能潛藏,只是正常狀況下人體免疫細胞會把這些癌細胞消滅或壓抑」。這說明癌細胞並不是一個病原體,癌細胞是由自己的細胞逐漸累積基因的變異所演變而來,且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即使從癌症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組織直接種植在另一個人身上,也不能存活生長,況且醫學界尚未觀察到因為與癌症病人接觸或共同生活而致癌的病例。賴醫師肯定的說「癌症是不可能會傳染的」。

其實亟需向民眾釐清的是,確實部分癌症已證實與病毒感染有關,賴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類乳突瘤病毒(HPV)與子宮頸癌,B型及C型肝炎病毒與肝癌, EBV病毒與鼻咽癌,這些病毒是可以經由傳染途徑傳播出去,但感染這些病毒不代表在不同人體中都會引發對應的癌症,已經產生癌變徵狀的細胞則沒有研究報告可以證實具有傳染能力,因此病毒感染不等於就會發生癌症,絕不能混為一談。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麗娟說:「通常癌症病人在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因為白血球過低,免疫力降低,容易發生感染的問題,所以病人與照顧者戴上口罩目的是保護病人不要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而不是怕癌症會傳染出去。而且跟其他感冒比較,癌症真的不可怕,也不是傳染源,癌症病人需要的是溫暖的關懷及細心的照顧。」癌症病友治療常需往返醫院,容易造成身體及心理的負擔,此時更需要周邊力量的支持與鼓勵。有鑑於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於96年在台北成立「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提供癌友專業的醫護、營養、心理諮詢及全方位的身心靈康復課程,更於今年度在高雄成立南部分會暨南部「癌友關懷教育中心」,就是考量南北照護資源分配不均,避免癌友舟車勞頓,給予癌友更多的支持,幫助癌友邁向康復之路!

在台灣,癌症已連續3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位,每年約有8萬多人被診斷癌症,約4萬多人死於癌症。癌症是和生活型態高度相關的疾病,唯有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落實癌症預防,賴醫師再次強調,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必須從養成正確的生活型態做起,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提出「全民練5功.防癌真輕鬆」之口號,所謂「5功」,指的是健康生活型態的5個基本原則,即「多蔬果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戒菸及避免二手菸」、「定期篩檢」,全民不只謹記更需身體力行此5個基本功法,將可以降低60%~70%的癌症發生機率,則每年將可減少約5萬人罹患癌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