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認腸躁症不以為意 輕熟女竟罹腸癌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大腸癌已連續4年高居10大癌症之冠,台灣癌症基金會昨呼籲,大腸癌防治有賴早期篩檢,但若不幸已罹患腸癌,患者治療過程中,更有賴家人、朋友或醫療團隊的熱情相挺,其實只要積極樂觀治療,仍可戰勝癌症。
昨日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一場腸癌病友的闖關運動會,共有50組(兩人一組)的病友和家屬報名參加,藉此宣導「抗癌過程中最需要親友家人的『相挺集氣』」。其中一名69歲的徐老師與太太就是病友典範,他在兩年前得知罹患轉移性大腸癌後,一度想放棄輕生,但在太太的支持下,耐心接受正規治療,目前已成功抗癌近2年。
昨日活動現場最年輕的癌友是現年32歲的毛小姐。她長期有拉肚子、便秘等腸躁症問題,向來不以為意,去年4月發現血便,還未警覺事態嚴重,只看中醫調理,直到9月出現腹脹、排便摻有橘紅血液等症狀後,才到醫院求診,已是大腸直腸癌第2期。
毛小姐得知罹病後,一度沮喪痛哭,但在家人與男友的鼓勵下,讓她決心樂觀抗癌,並持續練習如何與人工肛門和平相處,目前已越來越熟練。此外,她也去練氣功,以讓自己更能有效控制排便,以豁達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表示,第一期的早期大腸癌只要妥善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即便是轉移性的大腸癌,即使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搭配化療,仍有助延長存活期約2至3年,癌友不應輕言放棄。
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提醒,衛生署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免疫潛血篩檢,呼籲民眾多加利用,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在預防上,也應保持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文章來源:自由時報
台灣癌症基金會昨日集結50組癌友和家屬「相挺集氣」。(記者王藝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