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癌症復發的情緒調適技巧


 

當我們在努力克服不適的治療過程、遵循醫生的指示、積極面對不太一樣的生活,且相信自己能恢復健康後,卻遭受癌症復發的打擊,就像過去的努力都白費般無所憑藉,我們會害怕,之前那種痛苦的經驗又要再經歷一遍,我們會懷疑,還有希望恢復健康嗎?
感覺悲傷難過或懷疑自己能否恢復健康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我們可能還會產生其它各種的情緒反應,像是自責、害怕、恐懼、震驚、否認、麻木、空洞、哀傷、沮喪、憂愁,甚至是生氣、憤怒等,依每個人的特質或所處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但不論為何,經歷癌症復發的我們會產生這些情緒反應皆是自然而然的,這些情緒的產生像是一個警訊,讓我們知道生命遇到了一些衝擊,需要我們去正視及疏通。
進一步來說,我們可以如何跳脫負面情緒的拉扯,而選擇正向的思維去幫助自己呢?以下分述幾點改變技巧:

技巧一:容許自己悲傷

就像是不斷告誡自己不要想大象不要想大象,腦海中就偏偏會浮現大象一樣,當我們愈是抗拒自己的情緒,它就愈會干擾我們。容許自己悲傷的意思便是,經驗癌症復發的事實,我們「當然會」難過、「當然會」害怕、「當然會」震驚、「當然會」生氣…這些都是自然且正常的反應,也不要去批判或懷疑自己可以悲傷的「期限」,例如,「是不是難過的太久了」、「之前有過經驗了,我這次應該要更能振作才對,怎麼可以這麼害怕」等等,心中若不斷有這樣自我懷疑的語言,反而會造成更多負面情緒的蔓延。因此,只有正視且接納自己的悲傷反應,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照顧情緒、照顧自己。

技巧二:覺察自己因應悲傷的語言,改變慣用語

事實上,一般人都有自己習以為常去因應悲傷的語言,可能是社會文化的造就,也可能是我們成長經驗的教導,然而並沒有覺察到,有些因應悲傷的語言其實對我們並沒有幫助,反而是壓抑或勉強自己的共犯。例如,「我要堅強一點,不能總是那麼脆弱」、「難過又不能解決問題」、「別人不可能體會我的心情,只有我自己一個人可以面對」,這類似的語言貌似在為自己打氣,其實是在強迫自己忽略或否認內心的情緒感受。每個人承受重大事件與度過悲傷的速度都不一樣,學習用自己的速度去面對癌症復發所帶來的衝擊就好,沒有「應該」如何處理與因應的最佳答案。

慣用語

您可以這麼說

別難過,日子還是要過!

我現在很難過,這段日子我一定太辛苦了。

別再哭了!

我可以好好哭一場,這件事情任誰遇到了都會這麼難過。

要堅強,要勇敢!

難過不表示我不堅強,我只是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目前的心情。

時間久了,一切就會沒事!

時間久了,我可能還是會難過,但這是正常的!這個過程很難熬,我自然會覺得辛苦與痛苦。

人生就是如此,有得有失。

這一刻真的很不容易,我要好好照顧自己。

不要再想了!

當我不斷想時,我可以寫下來或找人傾訴。

趕快振作起來!

我可以依照自己的腳步調適,但盡可能保持飲食與睡眠正常。

技巧三:探尋自己可接受且受益的罹癌詮釋

罹癌對我們來說是多大的打擊,再復發對我們而言更帶來傷害、希望破滅與沮喪,哪有什麼好的或正向的意義呢?這可能是我們心中會有的聲音。然而,如同聖經所言,上帝關了一扇門,必為我們開另一扇窗,我們可以選擇拘泥於關了的門,也可以選擇珍視開了的窗;我們可以選擇看見「失去」,也可以選擇看見「獲得」。像是「我懂得更把握當下,去做以前很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我有機會認識很多新的可以交心的好朋友」、「我與家人的關係變得更親密」…當然,探尋自己可接受且受益的罹癌意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需要時間去沉澱去靜思,因為這是經歷悲傷與痛苦換來的。然而,如果我們願意為罹癌或復發經驗詮釋一份好的意義,也許可以更貼近自己的內心,領會不一樣的人生景色。

技巧四:學習大方表達自己的需求

很多時候,身邊的親友會用他們慣用的方式安慰我們,又或者親友其實也像我們一樣無法接受復發的事實,因此試圖用他們的方法表達關受,比如說,希望我們多出門走動,於是要求我們一起參加朋友的聚會;或者不斷向我們強調要勇敢、要堅強、不要哭,雖然他們的方法或用語不一定符合我們的需要,甚至會不自覺地令我們感到更受傷,然而,這不完全是親友的問題。我們也需要試著學習大方表達自己的需求,不能抱持著別人應該要懂、應該要諒解、應該就要提供什麼的心理期待,而是學習直接告訴親友「請給我一點私人的空間」、「我還沒準備好參加那場聚會的心情」、「可以給我一個擁抱嗎」、「我想要大哭一場,你可以陪我嗎」,讓親友知道要給出什麼樣的協助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才不會衍生不必要的誤解而演變成彼此傷害的處境。

技巧五:定期做身心靈投資

當我們在飽受肉體及心理的煎熬過程,充實身心靈資糧,也是引導我們調適負面情緒及良好自我照顧的方法。偶爾看場電影、定期做些適合自己的運動、選擇一種宗教或靈性的信仰信念,又或者報名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充實心靈、參與癌症病友支持團體等,從中學習善待與關愛自己,定期讓身心靈獲得正向能量的滋養,以重拾希望感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