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腹瀉的照護


 

【 腹瀉 】照護

        文/ 台灣癌症基金會李佩儒護理師、曾雅欣護理師

【腹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一天之內有超過3次以上的不成形稀軟便或糊狀、水狀便即是腹瀉。

 

【腹瀉原因】:

  1. 化學治療藥物:有些藥物刺激消化系統黏膜或造成腸道吸收分泌功能失調而造成腹瀉。通常會在接受藥物24小時或幾天後開始。
  2. 標靶治療藥物:腹瀉程度與藥物及使用劑量有關。
  3. 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中,腸炎腹瀉也是可能發生的副作用。
  4. 放射線治療:接受腹部、骨盆腔、腰椎或直腸等部位之放射治療,會因為腸黏膜受損吸收不良而致腹瀉。
  5. 腫瘤:有些腫瘤分泌物質或荷爾蒙,影響腸道吸收與活動。或因為腫瘤造成腸道部分阻塞,固體的糞便無法通過,只剩稀水狀的糞便可被排出。
  6. 消化系統手術:若手術切除部分消化道,例如胃,大腸,可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變差。
  7. 感染:因免疫力降低造成伺機性感染,或腸道細菌感染。
  8. 藥物:有些抗生素,制酸劑或止吐藥也可能造成腹瀉之副作用。

 

   腹瀉程度分級表

 

分級

影響程度

一級

每天比平日的排便次數增加4次之內或腸造口排出量較平常增加,程度輕微。

二級

每天排便次數增加4~6次或腸造口排出量較平常增加,中等程度。且日常活動稍微被影響。

三級

每天排便次數增加7次或腸造口排出量較平常增加很多。

無力執行日常活動或自我照顧。

可能需要住院觀察治療。

四級

危及生命,需緊急處置照護。

 資料來源: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 5.0

【自我照護方面】

1.鑑別腹瀉的原因:

  •   如果是因治療造成之副作用,例如標靶或化療藥物,應先依醫師處方使用止瀉藥物,並評估用藥效果,維持日常飲食即可。但須反應予醫療團隊,供其藥物處方劑量調整之參考。
  •    若上述處置後仍未能緩解,再從飲食調配著手。

2.停止軟便藥或輕瀉藥。

3.記錄腹瀉次數,觀察糞便性質與顏色,若有黑便或血便須告知醫師。

4.評估是否有其他相關症狀,如:腹脹、腹部絞痛、食慾減少、噁心或嘔吐。

5.保持肛門外皮膚清潔乾燥,可於每次排便後以溫水洗淨或使用無酒精性嬰兒柔濕巾輕輕拍拭,亦可以溫水坐浴緩解不適。

6.評估肛門周圍皮膚有無破皮、紅腫痛等感染之現象,必要時塗抹經醫師開立之藥膏。

 

【飲食方面】

1.若嚴重腹瀉,須暫時採清流飲食:例如蘋果汁,無咖啡因去渣之水果茶,蜂蜜水、米湯、過濾果汁及去油清湯。

 

2.應避免:

  •   高纖食物,如:全麥麵包、麥片、爆米花、豆莢類、青菜、乾燥的蔬菜水果等。
  •   牛奶、乳製品及高脂肪、油炸食物,包括堅果類。
  •   濃烈的調味品,如胡椒、咖哩、辣椒與醃製品。
  •   刺激性食物,如:過冷或過熱飲料、咖啡、酒精、濃茶、可樂與太甜的糕點等。

 

3.宜攝取

  •   可在每次腹瀉如廁後補充水分,例如開水,運動飲料或無咖啡因飲料,以維持體內水分及電解質平衡。
  •   低纖維、高熱量及蛋白之飲食;如:米飯、白吐司、低纖維水果如香蕉或蘋果等、蛋、無皮馬鈴薯、無皮的雞肉以及魚類等。
  •   含鉀較多的食物,例如:香蕉、過濾無渣的蘋果汁或柳橙汁、馬鈴薯。

 

4.腹瀉改善後,先以”少量、低脂、好消化、少量多餐”為原則,可選擇嫩肉、精緻穀類、馬鈴薯泥,香蕉,優格、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低纖維的蔬果等,如果持續兩天以上已有改善,則可漸漸恢復至平常飲食。

 

【何時該返診就醫】

1.發燒至38度以上、嚴重腹部絞痛、血便等異常症狀。

2.感覺身體明顯的虛弱無力或眩暈、頭痛、口渴,無法進水或流質飲食。

3.水瀉持續24小時以上,或12小時以上無尿。

4.排便後發現血在肛門附近,糞便中或衛生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