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脂肪與癌症的關係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世界上超過一千萬癌症患者發表一篇統計報告,報告中指出:在這些癌症患者中,至少有30-40%的人,如能早期控制食物的攝取,就能預防癌症的發生。 

癌症的成因極大部分(70~90%)與環境因素有關,食物的攝取與身體中每個細胞的營養、生長、病變皆有密切的關係。癌症的引發來自我們本身某個細胞,因為先天性遺傳或某些外來因素的影響,導致基因初步損傷,如不能及時彌補,經過漫長的時間及一連串的變化,導致正常細胞惡化成癌細胞,而其真正的原因、過程的長短及最後的演變,目前並未完全被瞭解,一般認為與細胞分裂基因失控有關,尤其是先天基因修補能力較差者,即為罹患癌症的高危險群。

一般外來可使基因受損的物質不勝枚舉,如放射線、化學物質、細菌、病毒、食物、人造或天然的產物(香菸、檳榔等),空氣、水及工作環境皆充滿了致癌的危險因子。

1914年,生物學家Peyton Rous教授在動物腫瘤試驗中,注意到減少或限制給予一些食物,可以減少或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從餵食老鼠沾有致癌物的食物的動物實驗中得到一個結論:黃麴毒素(aflatoxin)、經高溫處理肉類所含的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久存不新鮮肉類所含的亞硝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或多環芳香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的食物等,皆是致癌化學物質,其他如含脂肪氧化成的脂過氧化物(lipid peroxidate),便是一個致癌脂過氧化物。1994年,Bartsch發現,如增加細胞膜上的脂防氧化也會使DNA破損而引發癌症。

另外,以大老鼠乳癌的模式來觀察乳癌的形成,發現如餵食大老鼠高脂肪食物,會引發乳癌快速成長,如餵食高蛋白質、鐵及其他補助營養食品,就會緩衝乳癌的生長。

所以,在動物實驗上,已有眾多報告顯示出,如增加脂肪或熱量的攝取,會增加腫瘤的成長,動物實驗給予我們很多實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類並不能完全迴避與腫瘤有關的食物,所以,大多的資料僅靠追蹤。在1920-1930年代,美國壽險公司的資料中,顯示肥胖者死於不同器官腫瘤的人數特別高,在1930年,就有研究者觀察在不同進食食物中,多食蔬菜,有減低罹癌的機率。

台灣隨者60年代經濟起飛、醫療水準的提高,男性平均年齡已達71.85歲,女性平均年齡77.74歲,而老年人是罹患癌症的高發族群,加上人民生活的歐美化,在近30年來已顯示國人罹患種類已自本土性的肝癌、鼻咽癌、胃癌、子宮頸癌,增加了在全球亦為高罹患率的肺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尤其在提到與肥胖及脂肪有關的癌症時,更增加了女性的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膀胱癌等。我國罹患癌症人數一直上昇中,這些事實都足以提醒我們,減肥、減少脂肪攝取與癌症預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