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 彭汪嘉康 院士
(轉載自《科學人》雜誌2003年11月號)
世界每個角落到處都充塞著與癌症搏鬥的人群,更多人周遭的家屬、親友因為罹患癌症而離開人世。自1982年起,癌症在台灣已連續21年蟬連10大死因之首,最令人擔憂的是癌症罹患率已由1982年時的15479人,至2000年的56323人,呈現幾乎四倍的成長率。而目前根據衛生署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平均每15分18秒,癌症就奪走一條寶貴的生命。所以,不論是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提供有效的防制及治療方法,已成為當今維護國民健康的首要課題。
食物和營養是維持健康的兩大要素。身體的營養主要來自一般飲食中的大分子營養物,如維生素、葉酸、各類胡蘿蔔素、稀有礦物質如鋅、鎂、硒及鈣等的攝取。在飲食中以脂肪的熱量最高,最容易造成肥胖,過多的脂肪易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特別是像肺癌、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膽囊癌、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攝護腺癌等。所以,減少脂肪的攝取、維持適當體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則,也是預防癌症的第一步。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全球統計報告指出,如能早期控制飲食,全世界因癌症而死亡的病例,則可減少三到四成,印證了上述說法。
癌症的早期診斷及治療
預防癌症的發生,除了節制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外,化學藥物也是常用的預防方式。從基因變化到癌症的生成,需經過漫長的時日,有時要20~30年或更久,故若長時間服用一般藥物,不但在經濟上是一種負擔,對身體來說,有時反而造成傷害。所以,絕大部份的化學藥物,是用在防止癌症的再發,如頭頸癌的防制再發藥物視網醛(13-cis retinoid acid)。從M.D. Anderson, Dr. Hong的論文發表顯示,總計100名的頭頸癌患者,在為期32個月的追蹤結果顯示,使用該藥物預防再發的機會為4%,而對照組為24%。證實視網醛的確能有效預防頭頸癌的再發,並可阻止口腔內皮的惡化。其他如大家所熟悉的阿斯匹靈,它不但可防止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的阻塞,也有防止大腸直腸癌的功效。另外,如女性抗動情激素Tamoxifen,最初是用來治療較年長婦女的乳癌,現在發現,也可以用在乳癌高危險群的婦女身上,以減低乳癌的再發率。所以,化學藥物已被普遍使用來抑制臨床上腫瘤的再發。
癌症的治療,除了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切除外,一旦蔓延,即需依靠其他療法的協助,如放射射治療、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半世紀以來,癌症化學治療絕大部份是針對細胞毒性(cytotoxic)的治療,專門對付分裂週期內的細胞。在人體內,分裂週期內的細胞有許多種,如骨髓細胞、消化道黏膜細胞、皮膚細胞及毛髮細胞等等,都會因接受化學治療而損傷。癌症化學藥物副作用嚴重,加上療效有限,常令病人痛苦不堪,聞癌色變。這也是許多病人因而放棄接受正規治療,尋求偏方或另類療法的主因。
癌症新藥及新療法的問世
近10年來,有數種癌症新藥問世,新的癌症合併治療方法也有些突破。如最近治療胃腸癌及肺癌的化學藥品:
1. Camptosar(Irinotecan, CPT-11)
這是一種抑制細胞核醣轉位酵素Topoisomerase I 的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腹瀉,在臨床上,這個副作用已被有效克服。
2. Oxaliplatin(L-OHP)
這是Platinum的第三代新藥物,副作用比習慣常用的Cisplatin來得少。最近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台北榮總合作病房正進行以Oxaliplatin、Gemcitabine、5-FU、及LV(GOLF)合併治療胰臟癌的臨床試驗。這個才進行不久的臨床試驗,似乎已帶給我們一些好消息。
3. UFUR、UFT、S1等等
口服是一般最受病患接受的服藥方式,最近這些加強5-FU的口服藥物終於上市,其療效不比靜脈注射來得差。
4. Gemcitabine(Gemzar)
非小細胞肺癌在化療上,一直是棘手的難題。台北榮總以Gemcitabine(Gemzar)+ Vinorelbine合併治療第三期以上的肺癌病人,療效可達70%,且副作用少,適合治療較年長的患者。其他如Gemcitabine+Cisplatin、Taxotere+Carboplatin、Taxotere+Cisplatin等合併治療肺癌,其療效似乎都有進展。
5. Capecitabine(Xeloda)
是個治療乳癌的新口服藥物。口服後經三個酵素步驟成為5-FU,在臨床試驗上使用於第二線時,還有25%的緩解率。其副作用為腹瀉,手足症(hand-foot syndrome)及口腔發炎等。
現今癌症治療的新思維
回顧20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的興起,到最近人類基因組定序的成功,除了讓我們真正了解癌細胞形成的經過,也讓我們對癌症的研究重點,重新回歸到最原始的起點,讓我們在治療上有更多的選擇及希望,對癌症的治療也有了新思維。茲將一些新的方法,簡述如下:
1. 骨頭的轉移治療
約有1/3的肺癌、2/3的乳癌及許多攝護腺癌患者的癌細胞會轉移到骨頭,帶給病患很多痛苦,如骨痛、骨折或骨髓壓迫等,更甚者,神經受阻或血鈣過高,而危及生命。在治療上,雖然可採用荷爾蒙、外科、化學或放射性治療,但大多屬於暫時性,且無法根治的治療方式。最近嘗試以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來治療癌細胞對骨頭的轉移,因其對骨頭有很大的融合力,一旦結合在骨頭中,就會阻止骨質的再吸收,同時阻止腫瘤細胞的再侵入。1970年代,出現第一代的藥物(不含氮分子),例如Etidronate及Clodronate;1980年之後,第二代的藥物(含氮分子)上市,例如早期的Pamidronate、Alendronate,後期的Ibandronate、Risedronate、Minodronate,與近期諾華(Novartis)藥廠的新產品Zoledronic acid(Zometa),效果幾乎比Pamidronate強40~850倍。這些新治療方法的出現,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亦增加了病人的存活率。
2. 放射線敏感度增加治療
腫瘤細胞生長快速,常因血液環境不良,而有嚴重缺氧現象,影響放射治療及化療的效果。近10年來,已經在臨床上試驗了好幾種能增加放射治療效果的化學藥品,如Nitroimidazoles、WR2721等。最近發表的Tirapazamine(SR4233、WIN59075),則可增強對低氧癌細胞的療效到100倍,但其副作用除了噁心、嘔吐外,尚有腹瀉及抽筋等症狀。對於多次用藥的患者,則會有胃口不佳及疲倦等症狀產生。另外,一些本身即具有增加放射線敏感度的化學藥物,如5-FU、Hydroxyurea、Cisplatin以及太平洋紫杉醇等等,都可以與放射治療合併使用,增加其療效。
3. 細胞素(cytokine)及細胞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的應用
細胞素:近10幾年來,免疫學及細胞學家對細胞素在癌症治療上的功能,已有相當的了解,並熟知大部份的用途。細胞素已由介白素-1(IL-1)定名超過IL-18。在臨床上最常用的為IL-2,經由皮下注射,已可在最低副作用下,增長自身的免疫系統。以T細胞來滅殺癌細胞的方法,已可以在最低副作用下對黑色素惡性瘤及腎臟癌達到控制,在臨床上已顯示很好的療效。
細胞生長因子:造血母細胞的生因子,如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顆粒球聚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顆粒球巨嗜細胞聚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及血小板生長因子(thrombopoietin, TPO)等等,對骨髓細胞刺激再生,在臨床上已被證實有效,尤其在化療後,G-CSF已被認為是提高白血球的可靠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