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何兆芬(研究腸漏超過15年的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台灣人的腸道已不堪虐待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根據二○一一年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十大癌症之中,大腸癌長期盤踞在台灣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三聚氰胺毒物、餿水油事件、塑化劑、毒澱粉等,台灣人的腸道已經不堪虐待了!
大腸癌化的機轉與腸道菌也有相關,大致的路徑如下:
- 腸胃道吸收了致癌物質後,由肝臟代謝,轉至腸道,再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氨。
- 食物中的致癌物(如香腸、火腿這類加工紅肉中的硝酸鹽,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直接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亞硝酸鹽。
- 腸道菌的代謝物是致癌物如吲哚、酚、亞胺等。
- 腸道菌處理過量膽汁酸製造代謝成次級膽汁酸。
台灣的外食比例甚高,便當、小吃往往以白米、白麵、肉類為主,當中纖維質食物的比例常是不足的。
而加工食品,例如零食、餅乾、麵包、泡麵這類國人常拿來解饞的食品,同樣也嚴重缺乏纖維質,當我們每天的飲食都被外食、加工食品填滿時,就會缺乏腸道菌叢所需的纖維質。
纖維質也是「益生元」的一種,分可溶性纖維與不可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形成凝膠物質,是腸道菌發酵時所需的重要營養物,同時可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進而減緩糖分分解和吸收速度,防止血糖急速上升,並可與脂肪酸結合,降低膽固醇。
不可溶性纖維不會溶於水,但可以增加糞便的質量,同時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糞便的柔軟性,也有刺激腸蠕動的作用,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預防大腸癌化反應。若每天大號時發現糞便過少,代表所吃的不可溶性纖維不夠。
纖維質食物攝取太少,不僅會造成腸道發酵不足,也會導致熱量不足。根據研究,老鼠每日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總卡路里(熱量)是來自於短鏈脂肪酸,而人類約有百分之五~十五的熱量來自短鏈脂肪酸。而短鏈脂肪酸的濃度,正有賴於我們每日吃進纖維質食物的多寡。
纖維食物的來源為植物,大致可區分如下:
- 可溶性纖維:果膠、樹膠、植物膠、寡醣等屬之,主要來源有豆子、蔬菜、水果、木耳、洋菇等。
- 不可溶性纖維: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屬之,主要來源有全榖、根莖類、果皮、蔬菜、豆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