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溝通篇:「死亡跟性」,重要卻也難談的話題


 

 

死亡跟性,可說是人生最難談的兩個話題。然而,微妙的是,若沒有這兩者,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不存在。有繁衍才會誕生新的生命,而後步入死亡。當兩個不易談的話題又碰在一起,人就會更退縮、更不知如何面對。

諮詢/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史莊敬
文字整理/趙敏

論及婚嫁,竟罹患癌症!

一位男性個案在五年前確診罹癌,接受化療後,很長一段時間覺得身體虛弱,他非常關心檢查結果,情緒經常隨著檢查波動,常在檢查前就開始緊張焦慮,深怕結果不好;即使檢查結果的數值顯示沒有危險,他還是會希望數值能更漂亮。

這位癌友除了對數值敏感外,其他小毛病如感冒,也會令他聯想到是不是免疫力下降,事實上這跟病灶並沒有關聯。他也會受網路獲得的資訊影響,特別是跟癌症有關的負面新聞。

這位癌友有位交往多年的女友,雖然偶爾有一些爭執,但是他們的情感並沒有受癌症影響,兩人曾討論將來要結婚,但時間與細節還未定。罹癌後,他跟女友討論,決定不告知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只知道這位癌友有一段時間似乎非常忙碌,沒有互相聯絡。

「不讓女方的家長知道自己罹癌!」這背後充滿著複雜的顧慮。即使癌症不會影響生育能力,但女方的家長會怎麼想、情侶兩人之間對未來的想像等,都還是讓癌友有所顧忌。

 

罹癌,重新審視自我及家庭關係的開始

面對生病、生育壓力的雙重打擊:做決定前,先聆聽!

選擇先治病,還是先生育?很多人會認為當然要先治病,卻忽略了癌友個人整理自己內心的重要性,也忽略聆聽這個人的想法;換句話說,我們忘記了尊重別人,也忘了讓癌友尊重自己的心意。

生病和生育都不是人可以完全掌握的事情,沒有簡單而快速的答案能回答究竟是生育要緊?還是治病要緊?更沒有通用、唯一的標準答案!需依個案或家庭狀況去思考,隨著時間也會有所變化。

如果女性逢孕齡期,有懷孕的打算卻罹癌,心裡一定有各種想法,別人可能只知道一點點。試著聆聽女性癌友猶豫先治病,還是先懷孕的想法,她需要時間理解自己;然而,很多時候,周圍的人都忽略這些聲音。

身體、心情和下一代都是她的,為什麼她被忽略?好像被「趕快去治病」這些叮嚀給忽略了;即便相關的決定已成過去式,讓病友再回到當時的狀態訴說她的想法,說出來可以讓別人更準確地幫忙,她也可以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仍然是很有價值的行動。

被家人和伴侶理解後,處理事情的方式也會不同;即便已經選擇先治病,爾後再談生育,感受也會不同,跟伴侶和家人的關係會變得比較健康。完全不討論的話,容易導致雙方之間心生芥蒂。

 

自信逐漸消失,敞開心胸面對

如果接受治療後無法再生育,癌友可能會出現「自己不再是完整的人」的想法,或擔心另一半不再愛自己。在重建信心跟接納自己之前,應該先整理和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緒。

舉例來說,如果有塊地可以種農作物,是不是要先理解當地的氣候、土壤,再來看能不能種和可以種什麼?更何況這塊地可能剛受到破壞。想要重建自信心,也應該檢視自己的內心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再來評估哪些事情是需要被接納的,以及重建的方向為何。

癌友可以表達自己受到癌症的衝擊是什麼?伴侶受到的影響是什麼?

衝擊和影響有好有壞,例如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會不會出現不好的變化?若有了下一代,另一半卻很早就離開,該怎麼養孩子?又例如更珍惜自己的生命等,這些都可以表達。另外,也需要討論罹癌後,若失去生育機會,對癌友和伴侶有什麼影響。

癌症有如「惡劣的小三」,破壞了癌友和伴侶之間的關係,要怎麼努力減少它造成的傷害呢?很多伴侶都不願意談,雖然還是會照顧生病的另一半,但是大部分的人會努力咬著牙牽手往下走。如果敞開心胸暢談會更好,至少有機會將心裡的想法說出口、不再壓抑,也比較能理解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就現有的狀況去努力;如果可以,建議接受個別或伴侶的心理諮商。

 

對話永遠比隱忍好

一、夫妻或伴侶之間

罹癌會重創癌友的自信心,進而影響夫妻或伴侶的互動。坊間關於癌症的資訊著重在疾病的治療、營養和藥物等知識,但是心理層面的探討與照顧亟待努力。以往我們總說「安心之前要先安身」;然而,當身體狀況變差,癌友會開始恐懼、慌張,在治療身體之前,心是不安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先安心再安身」,至少,兩者都一樣重要。

有些癌友因為罹癌,便認為渴求親密感和性愛是奢侈的事,這隱含的是「我很害怕連這樣的歡愉都無法得到」,主要來自癌友的心情和外界如何看待「性」,甚至為性加上苛責的眼光。如果伴侶之間不知道如何談,久了就形成關係上的阻礙。

以下是癌友和伴侶雙方都可能遇到的面向,建議好好思考和討論:

◆ 交往:以年輕人來說,年齡相仿的人較少會遇到另一半罹癌的狀況,大部分罹癌的幾乎是比較年長的人。除非本來就有穩定的伴侶,不然年輕癌友很難找到伴侶。

畢竟當得知自己罹患重大疾病,不確定還會不會面臨下一次的挑戰,如復發、轉移,彷彿對人生失去了主導權。需要和另一半討論今後可能面臨的情況和打算,讓雙方心理有所準備。

◆ 生育:一位癌友的伴侶表示,在她年輕時沒考慮過生孩子,當她結婚後,卻開始嚮往養育孩子。面對另一半罹癌而無法生育,她坦言,還好原本就和對方交往且關係已經穩定,否則可能不會想跟這個人走下去。

人在有選擇時,有或沒有孩子好像還不是那麼有感覺;可是當人沒有選擇時,如罹患卵巢癌、子宮頸癌、睪丸癌等生殖系統相關癌症,可能會驚覺從此再也沒有生育機會,對生育的看法就會變得不一樣。這需要伴侶雙方好好討論。

◆ 性行為:理想上,當另一半確診罹癌,無論是什麼癌別及哪種性別,都應該把性納入評估範圍。

這其實是很日常生活的事情,但很少有病友或其伴侶談過。罹癌跟性是無關的嗎?不論癌友是有伴侶或無偶的狀態,性方面的需求都很少被關懷;縱使醫師告訴癌友罹患的癌症不會影響性生活,癌友及伴侶都可能感到害怕,而不敢發生性行為。

影響性的因子非常多且複雜,當疾病的因素加進來,會變得有更多顧慮,最後乾脆選擇不說。性行為好比是「走鋼索的過程」,影響走鋼索的因素包含風向、風量、溫度、心情和服裝等。兩個人就算身體都好好的,沒有吵架,也可能慾望、需求,而沒有性行為;更何況又有了癌症的因素摻雜在裡頭。

確診罹癌後,將性生活納入評估和討論的優點,是讓癌友、伴侶和家屬知道性是可以談的,減少需要顧慮怎麼談,或減少尋求幫助的困難,讓彼此的心理狀態比較平衡。

有的癌友會覺得罹癌後,對性行為沒有把握、害怕表現不佳,加上對死亡的恐懼,心裡衍生負面的想法,就更無法談性。

其實親密感除了來自身體,也可以來自心理。「性」字的左邊是心,右邊是生,包含生理和心理層面,伴侶雙方都需要理解、沉澱、探索自己的需求與感受,可以嘗試邀請伴侶分享自己,也要允許自己能夠分享自己。

身體上的親密感除了生殖器的接觸,性交、手交、口交、自慰或使用輔助工具如情趣玩具等,還可以透過握手、擁抱、輕碰對方、親吻表達。

寫張卡片、一封信,散散步、靜靜坐在一起、說說笑話、看場電影、讚美對方和自己,思考哪些是雙方都喜歡的事情,便能帶來心理上的親密感。

當心理獲得滿足,即使沒有性行為,安穩感也會提升。

二、與家屬和伴侶的家人之間的溝通

家中有人罹癌是急需家人互助的時刻,無論已經結婚,還是正在交往中,在需要、想要的時候,都可以跟家人商討。理想上建議在癌友第一次確診就先討論一次。

罹癌是重大狀況,可能因為要治療,人生會有新的安排,甚至改變生活方式。與家屬和伴侶家人的溝通內容,可以談疾病、治療方式、生活安排等相對容易談的話題,家人也會關懷能幫上什麼忙,雙方都可以提出想法與需求。

我們常看到的親友生病了,人們就帶花或水果來探望,但是有沒有問過這

是不是病人要的?病人是否合用、想用?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問過病人的需求,有時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倘若避而不談,家人心中可能會有各自的小劇場,很多時候小劇場又彼此衝突。癌友可試著鼓起勇氣,跟家人談什麼樣的照顧是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也分享彼此的感受,或者互相感謝等;之後再視情況,如病情有變化或宣布重大決定時,可以召開家庭會議。

這樣的家庭會議不同於一般的旅遊計劃,需要安排適合的情境和參加人選,事前應決定哪些人選參加。約好時間後,主要負責聯繫的人可先知會參與者關於癌友的病況,幫助實際討論時,降低衝擊的強度;如果可以的話,考慮讓專業人員參與,特別是心理諮商人員,會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癌友夫妻關係支持團體-從混亂到跨越,是愛甲咱「攬牢牢」
https://elearning.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3869

【延伸閱讀】在溝通時,常遇到的狀況有哪些?
https://elearning.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2935

【延伸閱讀】維繫親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與溝通
https://elearning.canceraway.org.tw/page.asp?IDno=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