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肺癌大哉問 - 解惑癌友常見問題


 

整理/台灣癌症基金會

l   精準醫療的定義是什麼呢?基因檢測可以找出相對應且有效的治療藥物嗎?

 

    以往,癌症常規治療通常以同一套方式,符合多數癌症病人;然而,同一種癌症,不同病人適用的療法可能不一樣。拜基因檢測與定序技術進步所賜,個人化且更精準的治療方式不斷出現,不僅能命中要害、降低副作用,還能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

    癌症的形成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導致,在人體約兩萬個基因中,研究指出約有400個基因與癌症高度相關,若這些基因發生先天或後天突變,就容易導致癌症。近年來癌症治療逐漸邁向「精準醫療」,先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每位病人的癌細胞帶有哪些基因突變,再依照基因特性給予最適合的藥物,能大幅提升治療有效的機率。此外,由於不同癌種的病患可能帶有相同的基因突變,基因檢測可以跨越癌種尋找更多用藥選擇,例如,肺癌的病患如果檢測出在乳癌病患常見的基因突變,這名肺癌病患也許可以使用乳癌的標靶藥治療,在多線治療成效不彰時,有機會突破治療瓶頸。

 

l   什麼是一線、二線治療?尤其在第一線標靶治療該如何選擇?

   

    隨著新一代藥物的開發,標靶藥物可說是精準治療的第一步。如果知道病人身上有哪些基因突變、帶有特定的生物標記,特定的藥物就能鎖定癌細胞攻擊,不僅療效好,也能大幅減輕副作用。以肺癌為例,如果病人帶有EGFR、ALK、ROS1等肺癌等肺癌「驅動基因突變」,現今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

    目前肺腺癌有好幾種基因突變類型都有標靶藥物可治療。東方亞洲人最常見EGFR基因突變,大約占50%,其次則是ALK基因突變大約占3~5%,而ROS1與BRAF則各占1%左右,而這些都有對應的標靶藥物可治療。

   以EGFR此基因為例,治療EGFR突變第一線治療目前包含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東方人使用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大約可持續治療10個月到1年,若是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約可治療10個月,半數病人皆可存活2至3年以上,相對於過去只有傳統化療沒有接續的標靶藥物,對整體的預後改善很多。根據研究,並不是所有病人都有機會在第二線接續到第三代標靶,只有約一半病人有T790M基因突變可接續第三代標靶,沒有T790M基因突變的病人就會考慮以化療為主的治療,或是進一步以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來尋找其他亦有對應標靶藥物但較少見的基因突變。

  

l   基因檢測後沒有找出突變的基因,那第一線選擇化療後,就必須終身化療嗎?

    以往晚期肺癌病人在基因檢測若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基因檢測結果為無基因突變),等於沒有標靶藥物可以用,治療上則以化學治療為主,根據研究統計,以化學治療後的平均存活期只有8至12個月,但腫瘤免疫療法出現後,讓這些原本只能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有機會延長生命,而且腫瘤免疫療法能涵蓋的肺癌期別更加全面,可說是改寫了過去肺癌晚期的治療準則,也是肺癌病患的治療新選擇。

    所謂免疫療法就是透過各種方式,來增強或是調整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藉此來打敗癌細胞,所以免疫療法也依據不同原理分成不同類型。其中PD-L1便是一種,在台灣已經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現階段,免疫治療無論是合併化療或是於PD-L1高表達者的第一線單獨使用,病患存活時間都明顯比使用化療來得要好。

 

l   什麼情況下適合做免疫治療?目前有健保給付嗎?

    免疫治療適合用於第三、四期無法開刀切除病人,在化療及放療結束後,可接著免疫治療,對病人的存活率有明顯幫助。

    目前台灣健保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有三種免疫治療藥物有健保給付,須符合以下敘述之病人適合進行免疫治療。

  1. 本身的免疫系統要夠強壯
  2. 進行過化療、放療的患者
  3. 癌症在健保署公告的適應症範圍
  4. 通過基因檢測找出生物標記

 

 

l   什麼是腦轉移?臨床如何診斷與治療腦或腦膜轉移?

    腦轉移癌是指體內其他器官的癌細胞經血液或淋巴循環擴散到腦部。診斷是否有腦轉移需透過醫生根據對病人的神經理學檢查,對腫瘤的侵犯位置及程度提供線索。然後再利用影像學加以確定,影像學包含腦部核磁共振(MRT)及腦部電腦斷層(Brain CT)

    轉移性腦瘤是所有腦內腫瘤中最常見的型態,其中,肺癌更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轉移到腦部的癌別,其發生率約30%至40%;一般而言,2公分內的單顆轉移性腦瘤通常可以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受到控制,若大於2.5公分的轉移性腦瘤,則會建議先以手術切除,再輔以放射治療,如腦腫瘤為多發性造成臨床症狀,則建議給予全腦放射治療。放療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頭痛、發燒、和可能惡化的神經症狀,如記憶喪失及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