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肺癌病友群像】#4 免疫藥物合併化療宜及早 病友盼接續治療願共同負擔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

抗癌近兩年,黃琪証病情控制良好,目前僅需每月回診一次進行小劑量化療。圖為回診時,黃琪証與其主治醫師羅永鴻攝於台北榮總大廳。 記者林琮恩/攝影

五十三歲的黃琪証,原是電子公司技術員,二〇一九年因胸痛,加上喉嚨不適而就醫,一揭曉已是肺腺癌四期。黃琪証猜想,吸入過多工作場域的化學溶劑揮發氣體,是導致他罹癌的原因,「那時工作上要接觸很多藥水,整個工作空間都是藥水揮發的氣味,很難聞。」生病之後,無法再忍耐強烈的氣味,他便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

 

|夜夜難眠肺部腫瘤壓迫胸腔|

因為長期嗓音沙啞,嚴重時甚至發不出聲音,黃琪証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就醫後經一系列檢查,才確診肺腺癌,且因腫瘤已經轉移到腦部、淋巴結、唾腺,醫師判定癌症期別為四期。

黃琪証回憶,腋下淋巴轉移,腫瘤大小「宛如棒球」,十分駭人。然而,最令他痛苦的,是因肺部腫瘤蔓延至肋膜而產生的胸腔壓迫感,他說,「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感覺,不是痛,但是很難受,整晚都睡不著。」妻子在旁看著,心裡很是擔心,卻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守候。黃琪証說,夫妻倆時常就這樣清醒著,直到天色泛白。 

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輔以放射治療,很幸運的是,黃琪証對化療藥物反應很好,腦部、淋巴及唾腺的轉移腫瘤,治療後皆縮小,僅剩右肺的腫瘤仍須觀察,病情穩定控制。

目前黃琪証在清潔公司擔任司機員,每日下午才開始工作,讓他在治療的同時,仍保有經濟來源。身高挺拔、陽光穩重的黃琪証,在他身上,一點也看不見肺癌的陰霾。 

黃琪証回憶,住院治療時,隔壁床的病人因病而貧,平常只能吃麵包補充體力。「很多生病的人,連幾千元都付不起,更不用說自費昂貴的治療,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作為黃琪証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羅永鴻說,確診後,針對健保已經給付的肺癌常見基因EGFR、ALK、ROS1進行檢測,都沒有驗出。當時,免疫治療仍未納入健保給付,羅永鴻於是建議黃琪証使用健保給付的化學治療,輔以放射治療,病情穩定控制。

肺癌在第一線化療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為六到十二個月,他已度過最危險的時候。羅永鴻說,病患仍有一大難關要過,即使現階段控制良好,未來仍可能會出現「抗藥」的一天,屆時須重新檢視治療計畫。 

黃琪証透露,因不愛拍照,與妻子出遊時每到合照時刻,總躲得遠遠的;罹癌後在病房內,... 

黃琪証透露,因不愛拍照,與妻子出遊時每到合照時刻,總躲得遠遠的;罹癌後在病房內,妻子主動要求合照,想透過快門記下相處片段,他才逐漸接受。 記者林琮恩/攝影黃琪証與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攝於診間,此次回診除了進行小化療,黃琪証還要... 

黃琪証與台北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羅永鴻攝於診間,此次回診除了進行小化療,黃琪証還要接受X光、抽血檢查,觀察腫瘤是否惡化。 記者林琮恩/攝影手摀胸口,黃琪証回憶,當時因腫瘤導致的胸腔壓迫感,讓他每日徹夜難眠。 記者林琮恩...

手摀胸口,黃琪証回憶,當時因腫瘤導致的胸腔壓迫感,讓他每日徹夜難眠。 記者林琮恩/攝影

 肺癌病友黃琪証與主治醫師羅永鴻並肩走在台北榮總地下室腫瘤醫學部的長廊。 記者林琮... 

肺癌病友黃琪証與主治醫師羅永鴻並肩走在台北榮總地下室腫瘤醫學部的長廊。 記者林琮恩/攝影

 

|免疫治療給付門檻高 醫籲「及早使用效果佳」|

黃琪証目前使用第一線化療,若出現抗藥,疾病惡化,依照健保給付原則,必須先用第二線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是肺腺癌健保給付的第三線選項,且仍須符合PD-L1生物標記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的門檻。否則,羅永鴻說,依健保給付原則,僅剩「繼續化療」一途可走。

 羅永鴻說,與黃琪証同樣幸運,接受化療腫瘤即控制良好的病友僅佔少數,與腫瘤突變特性... 

羅永鴻說,與黃琪証同樣幸運,接受化療腫瘤即控制良好的病友僅佔少數,與腫瘤突變特性有關。 記者林琮恩/攝影

攝於台北榮總放射治療室門口,罹癌初期,黃琪証曾於此接受治療。 記者林琮恩/攝影 

攝於台北榮總放射治療室門口,罹癌初期,黃琪証曾於此接受治療。 記者林琮恩/攝影

然而,羅永鴻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在第一線用藥時就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治療成效最佳;到了第二、第三線用藥時,患者「體力及免疫力虛弱」,使用免疫藥物的療效自然不如第一線使用好。

羅永鴻感嘆,許多肺癌患者「撐不到第三線」,在獲准使用健保免疫藥物前,就已病逝,「連用藥機會都沒有。」他認為,應「能及早使用更好的藥物,就應及早用,不要等到最後。」在患者對藥物反應最佳的疾病階段使用,才能真正幫助到肺癌患者。 

黃琪証對化療反應良好,轉移腫瘤大致消失,目前僅需每月到醫院進行小劑量化療,然而未... 

黃琪証對化療反應良好,轉移腫瘤大致消失,目前僅需每月到醫院進行小劑量化療,然而未來仍有抗藥或惡化的可能性。 記者林琮恩/攝影

 

|新治療武器既精且良 患者多願共同負擔|

為提高癌症病友新藥可近性,羅永鴻說,患者共同負擔是可以考慮的方向,健保資源有限,「健保之外,需要其他的經費來源,增加患者用藥機會、增加存活率,同時保障健保財務永續。」黃琪証也認同共同負擔主張,他認為,若未來須要用到癌症新藥,「自己付一些總比無藥可用好。」 

台北榮總胸腔部位於十四樓,黃琪証說,罹癌初期他曾於此住院超過兩個月,對於地勢已相... 

台北榮總胸腔部位於十四樓,黃琪証說,罹癌初期他曾於此住院超過兩個月,對於地勢已相當熟悉。 記者林琮恩/攝影

 

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為爭取及早接受新藥治療,超過七成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其中有67%的癌症病友願意負擔每月二萬元,取得創新藥物的治療,提升存活率。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健保不給付,必須全額自費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以「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解決癌症新藥給付困境,該制度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的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太多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能有活下去的可能與希望。」

醫療科技進步,癌症治療武器日新月異,不少病友看得到、用不到,羅永鴻與黃琪証,皆認... 

醫療科技進步,癌症治療武器日新月異,不少病友看得到、用不到,羅永鴻與黃琪証,皆認同藉部分負擔,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 記者林琮恩/攝影

📌原始新聞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24/591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