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雲躍
|台灣的癌症照護體系,正迎來轉型時刻。
根據國健署最新數據,2020年,台灣罹患癌症人數突破12萬人,等於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史上最快。
癌症時鐘的加速,也代表著國人必須重新思考罹癌後的照護規劃。因為在癌症罹患人數陡升的今天,台灣的醫療體系,並沒有以相同的速度擴張,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位癌友所能分配到的資源勢必有限。
除此之外,癌症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也讓癌症與生命的關係產生質變。
癌症,不再等同絕症,對抗癌症,更像是參加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只要能夠維持節奏,兼顧身心靈的韌性,癌友們就能在賽道上,越跑越輕鬆。
|打造「教育中心」,為癌友打造心靈避風港
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所創辦的「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正是為了因應癌症照護的轉型浪潮,所建起的一艘方舟。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教育中心內,設有完整的癌症衛教書目、影音,也常駐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心理師等醫護人員,供癌友預約諮詢。讓病友即使離開醫院,也能擁有一個溫暖的依靠。
若諮詢團隊協助癌友解惑,是維繫癌友醫院外的生理維護,那教育中心的「友伴分享團體」,就是癌友們的心靈避風港。
曾因罹患乳癌,而身陷悲痛的倩如感觸良多。回憶起自己罹癌初期,她坦言,強烈的精神打擊,讓她一度陷入抑鬱,看著自己日漸虛弱的面容,讓她一度失去信心,而無法走出家門。
直到在丈夫的鼓勵下,參與了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笑顏逐開社」,她才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由於社團內的病友,也多是女性婦科癌症為主,在每周的交流時光中,倩如開始可以談論內心感受,在同理與被同裡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的心中,竟也長出了能面對癌症的勇氣。
擁有醫務社工經驗逾二十年、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溫信學指出,台灣癌症基金會在過去二十年中,扮演著一個不可取代的角色,就是推動全國性的「癌友支持網絡」。
由於醫院資源有限,各家醫院能照顧到的癌友,終究侷限於院內。但是台灣癌症基金會打破了壁壘,串聯起各大醫學中心,更向下扎根到地區醫院、小型診所,讓所有癌友,都能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牽線下,享有「國家級」照護。
「讓癌症照護,從醫院為中心的生理面醫療,轉往串聯社區的全人照護,正是基金會的一大創舉,」溫信學總結。
|為癌友賦能,重拾對生命的掌控感
完善了身心靈的的照護,台灣癌症基金會的下一步,是為癌友賦能。
「癌友不應只是依賴者,癌友也能擁有自立能力,」溫信學表示,當照護系統日建完善後,癌友們會慢慢發現,即使罹癌,自己也能透過改變心態、學習癌護知識後,為自己的康復的速度努力。
習得復原力的關鍵,在於自我覺察,和持續投入有正回饋的活動。
一路陪伴妻子走過抗癌之路的張國龍分享,妻子在一次次參與台灣癌症基金會所舉辦的課程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動力。她開始愛上跳舞與合唱,生命有了重心,知道如何善待自己。更從一個有癌因性抑鬱的病人,成為了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志工。張國龍的妻子,正是倩如。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創新,也開始擴及線上。
近年來,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出全台首款專屬癌友互動APP:《台癌e照護》,協助癌友於線上完成學習與諮詢。
該款APP最大的特色之一,是以簡明流暢的頁面,讓癌友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癌別的衛教知識。APP中的所有資訊,也都是由醫護顧問團親自製作,為癌症知識的真確性做足把關。
不只如此,癌友也能在APP中擴充自己的「復原力知能」,在APP中有數十堂專題演講、營養指導、心理支持的講座影片,使用者可以打造個人化課表,若有醫護疑問,也能透過APP進行線上問答。
溫信學分析,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APP代表的同樣是癌症照護轉型的結果,癌友從被照護,轉往自我照護。所有的癌症資源,都能更加客製化、彈性化,最終形成「以人為本」的癌症照護體系。
從醫院串連到社區,再打造照護系統,推動到自我賦能,作為台灣癌症照護的領頭者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正持續協助癌友,重拾自己對於生命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