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台灣癌症基金會護理師 曾雅欣
※膽管癌好發位置與特性
膽管癌,即膽管上皮細胞生長出來的罕見卻高度惡性的侵襲性癌症,僅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 3% 左右。新增個案逐年增加,年齡多是60~7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
根據發生的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通常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腸胃道疾病,難以聯想到癌症的可能性而未加以注意。往往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或是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才就醫。
再者,因為膽管位於肝臟深處,不易發現,可能要腫瘤長大或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才被檢測出來。膽管癌也不似乳癌或大腸癌等,可以透過常規篩檢提早發現。基於上述種種原因,膽管癌於診斷時多已是局部侵犯或轉移,也影響了治療的成效。但近年來,膽管癌的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
※膽管癌並未找出確切的致病原因,但可能的危險因子如下:
(1) 持續性膽管慢性發炎,例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肝臟寄生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發炎性腸炎患者以及纖維多囊腫肝,有較高機率發生膽管癌。
(2) 慢性膽汁鬱積:例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據統計,肝內膽管癌有將近10%罹患肝內結石。另外因膽汁鬱積長期刺激,可能增加內皮細胞癌變的機率
(3) 肝硬化:酒精性或病毒性(C型或B型肝炎病毒)導致的肝硬化。
(4) 接觸有毒物質:如,戴奧辛、二氧化釷(thorium dioxide) 、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
(5) 肥胖、糖尿病。
(6) 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
※膽管癌治療方式
膽管癌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的分期、腫瘤的位置和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如果腫瘤是局部並且沒有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手術仍然是首要選擇。
國外研究,早期手術的五年存活率可到30-60%。手術方法可能包括切除含有腫瘤的部分肝臟,或切除膽管和部分胰腺的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雖然手術通常是早期膽管癌的最佳選擇,但由於腫瘤的位置或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卻僅有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術後也容易復發,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0-30%左右。
對於不適合手術者,還有其他治療選擇。過去都是採化學治療,可單獨使用或與放射治療合併使用,但療效不如預期,副作用也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中位存活期僅約8-10個月,晚期的五年存活率更是小於5%。
※標靶新武器
近年來,一種針對 FGFR2基因突變的激酶抑製劑,已被使用於治療晚期膽道癌。大約15-20%的膽道癌存在著FGFR2 的基因突變。其治療反應率大約為35%,也將於5月正式納入健保給付於「接受過全身性藥物治療、腫瘤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不可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肝內膽管癌。」過去晚期膽管癌的治療選擇有限,現在透過基因檢測,更能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也多了一項新武器。
※免疫療法為晚期膽道癌帶來新希望
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的成果。與直接攻擊癌細胞的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等傳統癌症療法不同,免疫治療主要是透過啟動免疫系統反應,進而辨識及攻擊癌細胞,同時不傷害健康細胞,產生的副作用更少;而且免疫系統已經”記住”如何對抗癌細胞,因此即使療程結束後也能繼續發揮效果,相對也可以提高存活率。
目前使用的方式是將病人的腫瘤組織切片後進行特殊染色,藉由腫瘤細胞上的特殊標記來辨識療效。根據研究,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也提高存活率,有大約3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這樣的成果著實令人振奮。
衛福部更在今年核准免疫治療可用於膽道癌的治療。無疑是另一個治療的新契機。雖然免疫治療是新興的治療方式,與過去傳統治療相比具有多種優勢。但是仍然必須經過審慎評估身體功能,以確認其合適性,另外目前尚未有健保給付,對病友而言,治療費用也形成沉重的經濟負擔。
※結論
膽管癌仍然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癌症,近年來治療方式已經有了重大進展與突破。 手術仍然是早期膽管癌的主要治療選擇,而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為不適合手術或晚期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選擇。目前膽管癌沒有篩檢工具可以提早發現。因此若是屬於高風險者,應該定期檢查追蹤,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更新日期: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