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肺癌初期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通常已是晚期,呼籲民眾除遠離菸害、高汙染環境外,也要把握早期發現、治療機會,並注意確診後的憂鬱症狀。本報資料照片
2024-11-23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
截至去年為止,已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長達20年,全台每年超過萬人死於肺癌,已成台灣的「新國病」。11月日國際肺癌防治月,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說,肺癌初期無症狀,一旦出現症狀通常已是晚期,呼籲民眾除遠離菸害、高汙染環境外,也要把握早期發現、治療機會,並注意確診後的憂鬱症狀。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18屆抗癌鬥士劉德龍,59歲時於某次健康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他表示,戒菸10年以上,身體也未感覺到不適,但癌症卻還是找上門,因癌細胞蔓延至頸部淋巴群,手術後失去聲音,所幸狀況會隨著時間慢慢恢復,幾次化療之後,現已經康復。
張家崙說,從國內統計數據觀察,肺癌在40至59歲中壯年族群成長特別快速,從2000年的標準化發生率每十萬人口28.73,至2021年已來到每十萬人口55.84人,人數翻倍,肺癌不再是年長者的疾病,中壯年就應該要特別注意篩檢的重要,呼籲高風險族群應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觀察,肺癌病人罹癌後,焦慮及憂鬱情況高於其他癌別。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張維宏說,近年來40至59歲的肺癌患者數量相較過去大幅度的增加。此年齡層的病友會遭遇在生涯、經濟、以及家庭角色變化,不論在罹癌後從照顧者轉換成被照顧者,家庭的經濟該如何分工,何時該回到職場、工作的再次選擇,罹癌過程對家庭關係的衝擊都是大難題。過往廣泛的人際脈絡,在這個時候反倒成為病友難以回應的人際壓力來源。
張維宏表示,肺癌病人很可能在病程中出現精神及心理社會的普遍症狀,如悲傷、恐懼、驚嚇、出現死亡的念頭、失眠、性慾降低、從事工作或興趣的意願降低等,病友如發生因焦慮而喘咳情形加劇、持續憂鬱及情緒低落等狀況,必須特別留意,適時尋求協助,可透過電話預約基金會的諮商服務。
📌原始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380145?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9-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