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超前部署治療早期肺癌 降復發 - 【聯合新聞網】


 

2025-08-07

聯合報/ 記者蘇湘雲許凱婷廖靜清/台北報導

早期肺癌輔助治療需求日漸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行專家圓桌會議,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右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早期肺癌輔助治療需求日漸增加,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行專家圓桌會議,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右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台灣是全球第一個推行公費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的國家,據國健署統計,三年來找出二五○六名肺癌病患,早期患者占八成以上。醫師指出,當肺癌早期患者愈來愈多,如何在診斷後銜接輔助治療,是目前的關鍵重點。

早期肺癌通常指第一期到三A期,可以經手術切除腫瘤。但手術後,癌友仍面臨復發隱憂,不少研究顯示,若有EGFR、ALK等基因突變,有較高復發、轉移風險,如何有效降低復發,已是當務之急。

 

EGFR突變容易復發

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行「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專家圓桌會議,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指出,早期肺癌患者動手術後,仍面臨五年內復發風險,一B期復發率約四成五,第二期六成二,第三期高達七成六,比起歐美國家,亞洲人更易有EGFR高復發轉移風險基因突變,即使是早期肺癌,復發威脅不容忽視。

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早期肺癌患者提供EGFR基因檢測補助,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分析,過去一年收案一百八十位一B期到三A期的早期病患中,六成三帶有EGFR突變,且女性高於男性,代表女性肺癌患者面臨更艱難的挑戰。

 

一B期也會惡化成晚期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指出,曾遇到七十多歲婦人掛急診,經詢問婦人在八個月前於其他醫院發現肺部有顆兩、三公分大腫瘤,約一B期,沒想到短短八個月便腦轉移、演變成晚期肺癌,且大腦、小腦長有多顆腫瘤,令家屬震驚、扼腕。顯見即使是一B期,仍可能惡化快速,需要積極的治療策略。

要減少早期患者復發,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分析,從國際臨床試驗數據,早期肺癌術後標靶輔助治療可減少復發機率,第二期復發機率降百分之八十三,第三A期降百分之八十八,對第一B期復發也有效果。此外,若沒有基因突變,依據腫瘤細胞的PD-L1表現,術後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可減少復發風險三到五成。

目前針對肺癌一B期的治療策略有待討論,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認為,當腫瘤大小三至四公分或有肋膜轉移(VPI),或者兩條件兼具,便進入一B期。在一B期中,若出現惡性組織型態,如微乳頭型、實體型、血管侵犯與淋巴結狀況不明等,都有高復發風險特徵,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銜接輔助治療。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若患者帶有EGFR突變,特別是高風險病理特徵病患,從一B期起即可考慮術後標靶輔助治療,且台灣肺腺癌患者超過一半帶有EGFR突變,凸顯標靶輔助治療在本土臨床實務中相當關鍵。

 

基因檢測應在早期給付

「早期肺癌的治療目標,是追求痊癒!」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強調,許多病患以為早期肺癌的治療重點僅在開刀,事實上,並非開刀後就可置之不理,須在早期揪出復發高風險因子,並搭配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等輔助治療策略,才能往「痊癒」路上前進。

余忠仁建議,若能投資更多資源,收集、分析更多早期輔助治療本土數據,在相關給付政策擬訂上,整體方向會更為精準,也更符合國人的需求。

會議中,專家認為,隨著篩檢擴大、早期個案增加,政府應同步優化早期肺癌健保治療資源,逐步往前補足早期治療缺口,而基因檢測也應提早給付在早期,讓早期患者順利銜接輔助治療,不僅有效降低復發、轉移,心理壓力與日後照護負擔也會大為減輕。

 

📌原始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9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