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06年世界癌症大會記實(一)


 

2006年世界癌症大會記實(一)

 

                                                                                              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 彭汪嘉康院士
                                                      
  本會繼2004年11月參加國際抗癌聯盟(UICC)第4屆癌症組織世界會議後,今年再度以正式會員身份參加於7月7-11日在美國華盛頓D.C舉行之2006年世界癌症大會,今年大會以『跨過鴻溝:化知識為行動』(Bridging the Gap: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Action)為主題,共有來自全球125國家的會員代表參加。
  
  本次大會特別安排的最重要的專題演講主題就是『化知識為行動』,演講者有美國國家衛生院癌症中心主任Dr. Andrew von Eschenbach、美國癌症協會的主席Dr. Carolyn Ronowicz、Dr. Ketayon Dinshaw、Dr. Edison Liu及Leyroy Hood 等從分子醫學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Dr. Ronowicz在演講中特別提到,雖然我們已經知道許多要如何照顧及控制癌症的方法,但並沒有真正知道該怎麼做,我們需要明確的知道使用那些重點及方法,以便好好用在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一定要讓大家清楚的知道,該如何為全球的癌症防治做正確的革新,他非常注重國際性有關醫療照顧的健康方案。

醫學改變醫療

  Dr. von Eschenbach 提到在幾年前,大家都不相信科學及科技可以改變整個世界,但是現在已證實分子醫學的確可以改變全球的醫療,他也提出,在那麼多新發現下,我們也要致力於讓不再有人得到癌症、死於癌症。雖然目前還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因為癌症研究力量還很分散,所需研究經費很龐大,但是如果沒朝著我們的目標努力,那就永遠也不會達到。到目前為止,我們對維持健康的方法,還有許多問題待克服。

  過去,我們都依靠規則、靠顯微鏡、靠我們的直覺,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切都有所改變,可以改變以前的標準範例,現在我們可以經由儀器來幫忙選擇最適合個人的治療方式,我們也可以用新的治療方法及早預防這些疾病的演化,在疾病治療上有突破性的進展。

P4理論

  
Dr. Leyroy Hood提出〝P4 medicine〞,這4個〝P〞為預測(Predictive)、預斷(Preemptive)、個人化(Personalized)及參與性(Participatory),可以造成數位系統(digitalization)及醫療改革,他深信,如把生命想作有系統的生命循環線,這樣對病情的病理生理將有幫助,並可有效的針對診斷、治療及預防上,做更好的規劃。因為疾病的產生是由於生命線上的某幾個地方受了基因或外來環境上的阻撓而引起,我們可以在系統上找到那些表現產生增加或減少的標記來作判定。此外,血液是我們的窗口,可以觀察血中所分泌的蛋白來探查病變,他提出的範圍很小,以後還可奈米儀器來探查每個DNA的排列,這樣就可以更早期診斷。

  Dr. Edison T. Liu目前是新加坡基因研究所執行長,他認為 21世紀因為科學及醫學的進步,有關癌症的成因,會有很大的突破發現。有系統的研究基因體、藥理基因體,或許可用生物標記來判定病情的進展及治療的情況,如能擴大並改良以個別病人為主的全球研究,一定會見到基因體完整的發展方向,當然如只發現這些基因或指標,是沒有意義的,除非確實可以用在臨床上。他認為新加坡在如何將基礎研究延伸至臨床應用上做的很成功,不僅是在生物技術的進步,並深入到實用面,不必再等西方國家的傳授。他並且強調健康問題在國家經濟發展上,是個相當具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而來自印度Dr. Ketayun Dinshaw表示,新系統、新方法的引進在經濟發展中的國家常是個問題。因為在傳染病仍流行的地區,加上非傳染性但很嚴重的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以及生活水準低、營養不足等問題,談何容易?但不論如何,癌症是個公共衛生的問題,發生率也一直上升,其中55%屬肺、胃、肝、食道及口腔癌,但如何減低癌症的死亡率、發生率及治療花費用都是大問題,他們希望增加研究機構的內、外設備並協調研究機構與學校合作,增加研究合作是下一步首要進行的,其他如收集資料、如何預防、如何篩檢、如何早期認識高危險群等,亦是需持續進行的工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