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認識乳癌


 

乳癌 Breast Cancer


一、背景:
      隨著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日漸西化,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目前發生率為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而死亡率則於八十五年首度超越子宮頸癌。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層分佈較顯年輕,對病人的衝擊也就較大。台灣婦女自行摸到乳房腫塊後,常拖延相當時日才就醫,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事實上,早期發現的乳癌,如第一期,80%的病人可存活超過十年。

 


二、症狀: 
      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是不痛的乳房腫塊或乳房局部變硬。婦女自我檢查時,若腫塊甚硬,形狀不規則,邊緣不清楚,且固定在皮膚或胸壁上,或皮膚呈凹陷,橘子皮變化,甚或紅腫潰爛,乳頭凹陷或有不正常分泌物等現象,均應懷疑是乳癌。然而上述變化出現,往往已非早期乳癌。因此摸到任何乳房腫塊,即使無任何症狀,均應由外科醫師理學檢查,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或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

 


三、診斷:
      每位婦女應於月經結束後一星期內,自我檢查乳房。由於乳房自我檢查發現的腫塊多屬良性,對早期乳癌的發現幫助可能有限,因此仍需由醫師定期檢查及安排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偵測出觸診無法發現的零期或第一期乳癌,才能降低死亡率。
基本上,有危險因子的婦女,應於三十五歲起接受醫師檢查,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檢查,四十歲做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而後以超音波及X光攝影交替檢查,五十歲後篩檢則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超音波為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小於三十五歲的婦女,由於擔心日後放射線影響較大,可考慮先做超音波檢查。
台灣婦女的乳房多屬緻密性質,以超音波檢查常較乳房X光攝影所能呈現的顯微鈣化點,乳房超音波則較不易偵測到。因此乳房超音波與乳房X光攝影在乳房腫塊的檢查,實為互補。

 


四、治療: 
      外科手術的目標為切除乳房內所有檢測出的病灶,若病人條件適合,可不切除整個乳房,只拿掉原發腫瘤及清除腋下的淋巴結,再加上放射線治療。由於乳癌在早期即可能擴散至全身其他部位,外科手術雖可做好局部控制,對於散佈全身的癌細胞,則有賴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及抗荷爾蒙治療。
目前正統的醫學治療均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其可預期的療效及成功的機會,遠遠超過多數人經驗的偏方。婦女一旦罹患乳癌,應尋求有科學根據的正統醫學治療。嘗試偏方,猶如拿自己當實驗的小白鼠,一旦治療失敗,將後悔莫及。

 


五、預後:
      有許多因子可決定病人的預後,最重要的是臨床分期及有癌細胞轉移的腋下淋巴結數目,其如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等。了解預後因子的另一項目的,即是幫助醫師選擇最適當的治療。由於乳癌病人的預後變化極大,根據每個病人的年齡及各種預後因子,選擇不同的治療組合,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乳癌的危險因子如下:

1.  

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5倍):

(1) 乳癌相關基因(BRCA1BRCA2 陽性者)

 

(2)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    
(3)
特殊家族史(家族裡曾有人於更年期前得過兩側乳癌)。
   
(4)
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

2.

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4倍):

 

(1) 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    
(2)
第一胎生育在三十歲以後。
   
(3)
未曾生育者。
   
(4)
停經後肥胖( BMI指數大於等於
30)    
(5)
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
   
(6)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者。    

3.

較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1.11.9倍):  

 

(1) 中量飲酒。  

(2) 喜愛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  
(2)
初經在12歲以前。
   
(3)
停經在55歲以後。

4.

可能危險因子(致癌相對機率未確定): 

 

(1) 口服避孕藥。
(2)
更年期荷爾蒙補充。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目前醫學界並無確知可預防乳癌的方法,「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預防乳癌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