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認識胃癌


 

胃 癌 Gastric Cancer

 

文/吳秋文 醫師

一﹑背景: 
       胃癌在大部份已開發的國家是一個罹患率逐漸降低的癌症,根據行政院衛生署九十六年的統計,男性胃癌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女性胃癌也居第五位。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胃癌多見於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之人群。某些疾病如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胃酸缺乏症、惡性貧血者,是胃癌發生的癌前變化。近年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和胃癌的發生有關。


二﹑症狀: 
       胃癌是由胃的黏膜細胞不正常的繁殖與增生所形成的。起初只 是胃壁稍為增厚,該處黏膜功能雖然消失,但相對整個胃而言,很難產生警訊。因此,早期胃癌病人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它跟其他良性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或者其他機能性腸胃障礙之症狀:如上腹部疼痛、脹氣、食慾差、黑便等並無兩樣。上腹部疼痛,開始為間歇性隱隱作痛,逐漸加重且時間較久。疼痛雖能忍受,但不易消失或短時間消失後又出現。有些疼痛服用制酸劑可以緩解。有些人往往不知是什麼原因引起一種說不清的模糊狀上腹部悶脹感。大便潛血呈陽性反應或黑便,因而常誤為潰瘍出血,且出血量小時不易引起注意。隨著癌組織的擴大和深入胃壁內層,病人開始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疲倦、吞嚥困難,或持續性嘔吐、腹水等症狀。


三、診斷:
      胃癌的診斷,主要是靠胃鏡及病理切片檢查。上消化道X光攝影雖然也可顯示病變大小及位置,但通常只能找到較大的或較深的病變,小的或表淺的則不容易發現。上消化X光攝影較胃鏡能看到胃鏡能看到胃整體的結構,可以確定病灶的位置、型態、浸潤的範圍,有助於手術前評估胃切除範圍。此外,治療前須先做一些檢查。胸部X光,看有無肺部轉移,上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看有無局部淋巴腺轉移、肝臟轉移或腹水等。

四、治療
       手術是治療胃癌唯一最好的方法。胃切除的範圍按腫瘤的位置而定,一般原則是位於胃遠端則施行「次全胃切除」,近端則施行「全胃切除」。至於廣泛性淋巴腺廓清的效益,仍待評估。對不能進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晚期病例,可作姑息性切除。所謂“根除性”指的是以根除為目標的手術,是外科術語,並不住表手術後就不會復發。因復不復發主要取決於癌症本身的生物特性。手術死亡率約在3~5%,高齡病人危險性越高。


    根除性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不管化學或化學合併放射或免疫治療,就目前世界各國的文獻資料綜合判斷,無法改善病人存活期,除非病人係參加臨床試驗治療計劃,否則不必接受化學治療。若腫瘤已經擴散而無法切除,或作姑息性切除後,才考慮做化學治療。

五、預後
      胃癌的預後與癌細胞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腺轉移、腫瘤肉眼觀察型態,以及癌組織內間質細胞之反應有關。就國際胃癌分期(一九九二年版)之五年存活率來看,台北榮總之第一期前期為97.6%,第二期為70.4%,第三期前期為56.7%,第三期後期為31.9%,第四期為6.5%和日本相近。日本胃癌治療成績較好的原因主要是早期癌較多,很多醫學中心的早期癌都超過50%,台灣則學20%左右。

六、高危險因子及預防
高危險因子有:
    1.「萎縮性胃炎併腸上皮變異」指胃黏膜層因發炎而變薄的狀態,胃腺體萎縮,胃液分泌減少,不易將滲入增殖區的致癌物沖走,且黏膜層變薄後,接觸外來致癌物機會增加。胃酸分泌減少,導致細菌在胃中容易滋生。這些細菌會活化食物中的致癌物。
    2.惡性貧血。
    3.胃線瘤性息肉。
    4.次全胃切除術後。

        對於「具有高危險因子」的病人應定期做胃鏡追蹤檢查。在預防胃癌發生方面,應從飲食習慣著手,應避免經常或長期食用煙燻、鹽醃、醬漬、碳烤食品。平常多攝取富有維他命C或β捐蘿蔔素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四十歲以上民眾,若有異常的胃腸症狀,應找醫師且必需於接受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