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乃一位於鼻腔最後端之小空腔,它的上方為鼻竇的一部份,稱之為蝶竇,下方為口咽部,後方則為第一頸椎,而鼻咽兩側有耳咽管的咽部開口(即連接中耳與咽部的管道),因此鼻咽腔是耳、鼻、咽喉相連的唯一通道。鼻咽腔並不大,最寬處約略3.5公分,在此處黏膜表層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為鼻咽癌。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中國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香港及新加坡這些地區是全球最好發的地帶。台灣一年約有1500人罹患鼻咽癌,以男性居多,約為女性3倍,依衛生福利部統計,它是民國100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第十大殺手,是僅次口腔癌的男性第二常見的頭頸部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60歲年齡層居多,平均年齡為50歲左右。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香港的研究指出他們過去在嬰兒斷奶吃的鹹魚,其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致癌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有關。至於EB病毒方面,雖然許多學者高度懷疑EB病毒即鼻咽癌的致病原,也發現EB病毒的產物能影響許多癌化路逕,但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為什麼僅少數人會得鼻咽癌?因此EB病毒與鼻咽癌之因果關係仍不十分明朗。
症狀
鼻咽癌的症狀大致可分下列六大類:
- (1) 頸部淋巴腫大: 鼻咽處有非常豐富的淋巴循環管道,因此頸部淋巴腫塊成為最常出現的症狀之一,約有三至四成的患者是以頸部淋巴轉移為初發症狀,而在病患確診並經影像檢查判定頸部淋巴轉移的機率更高達八成以上。必須注意的是鼻咽癌的頸部淋巴轉移剛開始大都沒有痛感,因此也不易被察覺,之後即使被摸到,病患常不在意,甚至服用抗生素或中草藥都可能使之暫時縮小,造成有些病患延遲就診,等到頸部腫大非常明顯才就醫,療效大打折扣。
- (2) 鼻部或口部的出血: 鼻咽癌也有頗多細小血管,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常見的臨床症狀,尤其當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有血絲,偶而伴有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少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
- (3) 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 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如鼻塞、膿鼻涕、惡臭分泌物、鼻涕倒流、鼻音過重、嗅覺減低等,主要是由於鼻咽腫瘤堵塞鼻孔、鼻腔或因腫瘤潰爛而產生。
- (4) 耳部症狀: 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壓迫或直接侵犯而產生相應症狀。
- (5) 頭痛: 當鼻咽癌腫瘤往上方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頭顱骨時,就會造成頭痛現象,尤其常發生於單側的頭痛。
- (6) 神經症狀: 嚴重的鼻咽癌除向上直接破壞顱骨外,也可經顱骨的裂隙或孔洞鑽入腦內,進而壓迫腦神經產生症狀。例如壓迫第五對顱神經會出現臉部麻木感,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第十二對顱神經受影響則舌頭不靈活或麻痺萎縮,影響說話或吞嚥功能。除顱神經外,脊髓神經、自主神經等也都有可能被侵犯。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多注意自己五官功能的變化,一旦上述的症狀兩三週未消失或反覆發作就應盡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查。
診斷
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合併鼻咽部切片。有時候轉移到頸部的淋巴腺已很大,但原發部位仍很小,因此初次鼻咽切片結果仍未找到腫瘤,少部份病患可能因此需要兩次以上的切片才證實有惡性腫瘤。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治療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顏面重要器官及血管,因此手術完全切除且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幾乎不可能,再加上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雖然非常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轉移,但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還不錯,因此放射線治療就成為鼻咽癌治療的主力。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預後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高危險因子的預防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EB病毒感染以及環境因素等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找出高危險的人,但若近親有鼻咽癌患者,則建議40歲後可考慮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當然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發生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都應儘快就診。現代化放射線或合併化學治療也已大幅改善治癒率並降低如口乾、腦部壞死及牙關緊閉等併發症。
《鼻咽癌高危險群自我檢查表》 | 是 | 否 |
喜歡煙燻的食物或鹹魚? | ||
家族中有鼻咽癌之患者? | ||
無痛性頸部淋巴腫塊? | ||
成年人有單側中耳炎或聲音悶塞感超過兩週? | ||
原因不明之鼻出血、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鼻塞 |
※上列問題若有任何回答為「是」者,即代表您是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