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食道癌的預防與治療(上)


 

食道癌的預防與治療(上)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 張獻崑 醫師

 食道癌在台灣

      根據衛生署八十七年度癌症年報,台灣地區食道癌發生率排名不但位居男性第九位(每十萬人口約有七人),而且死亡率更高居男性第六位(每十萬人口約有六人), 男性與女性發生食道癌的比例約為9.4 : 1.0。台灣地區食道癌的病理組織型態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約佔90%),其次為腺癌(約佔6%);此與歐美國家逐漸增加中的腺癌(Barrett's esophagus related 約佔50%)大為不同。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抽煙、喝酒、過量攝取含有硝酸鹽食物等,均與鱗狀細胞食道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聯,台大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嚼檳榔的民眾,罹患食道癌的機率較一般民眾高。由於口腔、肺部與食道均屬上呼吸消化道,罹患癌症的危險因素相仿,因此罹患食道癌的病患,約有5% ~ 12%的病人可能會同時罹患頭頸部癌症或肺癌,因此在診斷食道癌時必須特加注意。

 食道癌的症狀及診斷

       典型的食道癌症狀為漸進性吞嚥困難及體重減輕。由於食道具有彈性,因此癌症初始的症狀並不明顯,往往等到腫瘤大到阻塞食道,以致食物哽咽在食道或進食後隨即發生嘔吐時才驚覺不對勁。其他常見的症狀如:吞嚥疼痛、不明原因的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不明原因的喝水嗆到或是反覆罹患肺炎等。根據食道癌相關的症狀表現,經由醫師詳細的病史探問及理學檢查,約可略知食道癌的局部病況,甚至癌症轉移的部位。初步的檢查以食道鋇劑攝影為主,若有食道腫瘤的顯影,則需借助食道內視鏡取得生檢組織做確切的病理診斷。確定診斷為食道癌後,須做進一步檢查以判定癌症期別,做為擬訂治療計劃的參考及預後的推測。食道癌的影像檢查還包括胸部(包括上腹部)電腦斷層攝影、食道超音波內視鏡檢查等,可以使食道癌分期更為精確;若病患有骨頭疼痛的症狀,則必須加做全身骨骼核醫掃描以排除癌症骨骼轉移的可能性;若病患的食道癌位於食道的上三分之一或食道的中段,則支氣管鏡檢必需列為例行檢查項目,以排除食道癌侵犯氣管或同時併發肺癌之情況。

 

食道癌的分期

      1983年UICC(國際抗癌聯盟)食道癌分期法中的T(Tumor),係以臨床影像檢查為主,依據食道癌病灶的長度、有無阻塞食道、及有無侵犯週遭器官來界定。1988年以後,AJCC(美國聯合癌症聯盟)及UICC兩大系統協議,將食道癌分期法統一以方便溝通及比較。此一新分期法則偏重於癌細胞侵犯食道的深度與食道癌預後的關聯。近年來因食道內視鏡超音波及核磁共振等診斷工具的幫忙,使得術前期別的判斷得以更準確;但因仍受限於食道內視鏡超音波不普及、食道內腫瘤阻塞時食道內視鏡超音波無法完整的檢查、核磁共振同時檢視不同器官系統時無法維持高解像力以及高額的檢查費用,致使食道癌新分期法的應用面臨窘境。

 食道癌的治療

      食道癌診斷時多已是第二、三期,甚至已是第四期,因此治癒率一直只有5% ~ 10%。近來由於手術技術及術後照護之進步,食道癌術後五年存活率才略為提昇至10% ~ 20%。根據Takagi統計:食道癌長度在五公分以內者,腫瘤侷限在局部者尚有65%,另外35%已有遠處轉移;但若食道癌長度超過五公分以上者,腫瘤真正侷限在局部者只有25%,另外75%已有遠處轉移。